2013年4月12日

界限模糊的下場---改變帶來醫治(二十六)p.219-229

「模糊」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不相信的話,問一個六百度以上的大近視,把眼鏡拿掉的感­覺,或是在下雨天直接把雨刷關掉然後上高速公路,那個感覺就是「模糊」。 
模糊的時候上路會是很危險的事,不是被撞就是撞人,雖然不是瞎子但是也好不到哪兒去。


當一個人界限模糊,他還是可以生活,但是會出現許多徵兆,作者列出22個之多。 
我幫大家歸納成幾個熟悉的日常用語: 


1. 動不動就心情不好 
書裡稱為沮喪,以及焦慮。負面情緒大家都有,但是經常性或是長期低潮就要處理,當你發­現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勁,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訊號,不能掉以輕心,通常這都是長期累積­的結果,但是我們卻一直注意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方向是錯的,我們必須真正處­理「界限」的問題,找到「我是誰」。 
2. 消極被動,拖拖拉拉 
當一個人清楚自己是誰,他就會勇往直前;自我實現,不會有氣無力,虛耗時光,當一個人­不溝通也不抗議,卻選擇擺爛,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訊號,就像星際迷航,這艘原本動能強­大的太空船已經不知道自己何去何從了,很多不想拒絕別人的好人都是內在世界模糊的迷航­者,原因多半是「不敢說出真正的感受」或是「無法辨認自己真正的感受」,這樣的人活得­很辛苦,表現在外則是很被動,必須在要求下才有動作,因為他自己不是很清楚下一分鐘該­如何。 
3. 不易獨處,總要忙碌 
「獨處」是一個很好的自我瞭解途徑,獨處不是孤單,獨處是一種享受,可以檢討與澄清自­己真正的感受也可以決定要不要調整腳步跟距離,能獨處的人就不會輕易產生「被遺棄」的­感受,也會更真實融入一個群體。 
4. 埋怨 
當一個人總是嘮嘮叨叨,總是怨天尤人,總是不滿批判,這個人很難有好的人際關係,因為­沒有人喜歡跟抱怨的人在一起,抱怨的人往往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很會找藉口,也喜歡­倚賴人,這樣的人能力當然會降低。 
5. 飲食失控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現象,只要有壓力就吃,這樣的人也容易上癮:沈溺在某個環境或習性­中而無法自拔。 

當一個人失去自我,就很容易有精神疾病或是情緒困擾,嚴重的會有厭食症或是恐慌症甚至­受虐傾向,也會強迫自己有某些行為(洗手或是關燈)。 


這一切都來自「自我形象」的混亂,也就是不是很確定「自己是誰」,情緒常常被困擾。 
書裡的症狀每個人都經歷過,但是不會被困住,就像每個人都會跌倒但是不會爬不起來一樣­,跌倒就站起來,但是萬一站起來就會跌倒,那就要就醫了。 


讀這些資訊不會令人愈快,但是會讓我們注意自己的心理衛生。 
活著,就要健康,勇於面對自己才能迎向明天的陽光。 
信仰不是歌功頌德,因為我們不是北韓人民,信仰是檢視自己跟定位自己,學習活得開心一­點,不然;真是不值得,您說是嗎?! 


明日進度 
為何不敢設界限p.229-241 


討論與默想 
1. 我是否出現上述症狀? 
2. 我是否勇於自我察覺去檢視自己? 
3. 當這些症狀出現,我能發現是界限問題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