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日

如何讓自己振作起來…(2015改變帶來醫治21)

「振作」大概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必須經歷的一個痛苦階段。
有的人要從感情的不堪中振作起來,有的人要從學業或事業的挫敗中振作起來,有的人要從際遇的打擊中振作起來,所有的「振作」都在於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缺乏這種態度,很可能就在他人眼中的輕微挫敗中一瀉千里。

很多人都知道要振作,但是卻振作不起來,因為他缺乏對自己負責的能力,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明知道該振作卻振作不起來,意識上知道不輕言放棄,但是態度上卻明顯提不起勁,整個人像洩氣的皮球,過不了多久就擔心自己會得憂鬱症了。
為什麼?為什麼就是缺乏振作的力道?
為什麼別人可以我卻不行?為什麼別人愈挫愈勇我卻一敗塗地?
答案就是「我們的身體長大了,我們的心靈卻停滯」。
一個真正健康的人是身體與心靈同步成長,隨著我們從嬰兒期離開父母,我們就愈來愈懂得為自己負責,如果這個過程父母為我們做了太多,或是沒有注意到我們情緒的需要(這是二種極端),我們內在的「自我」就日趨模糊,因為一個形象清晰的自我是透過不斷摸索建立起來的,這種摸索是每天都在發生的,透過味覺,嗅覺,觸覺,聽覺,我們學會如何擁有自己的感覺,透過我們的行為被稱讚或被責備,我們建立自己的性格。
這樣的過程長達18-25年,我們就「長大」了,我們就擁有跟別人不同的特質,如果這個特質夠強壯,我們就像不倒翁,跌倒了會站起來,但是如果身體長大了但是內在的情感很脆弱,我們跌倒了就會很憤怒,因為我們認為自己不該跌倒,或者我們以跌倒為恥,我們認知自己是強壯的,但是實際上我們卻是脆弱的,這時候在心底就會產生極大的失落,挫敗就形成一種打擊而不是一種磨練。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比較內向害羞的人身上,這樣的人跟世界的溝通比較封閉被動,但是他們通常是比較敏銳也比較有某種天份的人,如果身邊的人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特性給予適時的引導,他們很容易就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抗壓性也比較差。
一個人必須接受真實的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把自己想得太大或是太小,都會讓一個人振作不起來。想要振作卻振作不起來代表我們跟自己的關係有問題,我們無法對自己負責,當然也代表我們跟別人的關係有問題,所以我們承受不住現實的打擊(所謂『現實』就是別人對我們看法與做法)我們會躲在一個舒適的洞穴舔傷口,卻不敢出來面對殘酷現實的考驗。
怎麼辦?就是要有決心建立跟人的親密關係,把心裡的害怕與擔心除去,同時檢視自己成長的過程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自己沒有長大,強迫自己面對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求助,向心理醫生或是一些電話諮詢專線承認自己真實的感受。
至少拿起電話跟幾個朋友訴說「振作不起來」的事實,建立支持系統,然後給自己更多時間去找回失落的東西。面對,就會有出路,反正已經不會更糟了!
明日進度p.179-19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