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

鴨還是鵝?自我追尋的神秘旅程

每個人小時候都聽過「醜小鴨」,幾乎所有的人都愛死了這個故事。與此同時,每個人也都相信,自己應該是天鵝。


如果有一個人讀了醜小鴨的故事結論是:「我比醜小鴨悲情,他雖然吃了這麼多苦,忍受這麼多誤會,終究發現自己是一隻天鵝,一切都是值得的,不像我,再怎麼努力,我其實真的是一隻基因突變的鴨子……」那我真的會為你感到十分難過,因為你的「自我」已經徹底扭曲了。

如果你跟小孩講完這個故事以後,千里迢迢把他帶到池塘邊,跟他解釋「如何分辨鴨跟鵝……」那我就只能為你的孩子感到難過了。(因為這種爹娘的創意不是地球等級)

這個故事的重點只有一個,就是「務必相信自己是天鵝」,讀不到這一點,這個童話就可怕了。

如果童話的焦點不是「醜小鴨一定會展現天鵝本相」,而是「還沒變天鵝以前,你走著瞧」,這個世界就是地獄啊!

別忘了醜小鴨還沒有長大展現潔白的羽翅跟迷人的線條以前,環境是怎麼對待他的,他是如何遭到排斥的,走到哪裡被討厭到哪裡,這部分非常寫實啊, 在「非我族類,其心必殊」的排斥天性下,這可是個百分百「敵我分明」的世界!

作者安徒生肯定在現實看多了這種自我錯亂的迷幻,才有能力用一個這個簡單的故事寫出這麼血淋淋的事實。

對一個政治狂熱者,永遠視自己支持的政黨為天鵝,然後醜化對方是變不成天鵝的「醜小鴨」。

對一個步步高升的主管也可能視自己為天鵝而視接任自己上一個位置部門的主管為「醜小鴨」,處處刁難,要證明在同一個位置,自己做得比對方好。

這種假想敵心態,處處可見,一個人愈想證明自己是天鵝,就愈讓人看到一隻長不大的「搗蛋醜小鴨」(俗稱「醜人多作怪」就是這個道理)。

又有多少從小競爭失敗的人,終其一生定位自己是「醜小鴨」?

不過;數量最多的還是「懷才不遇醜小鴨」,對著池塘蕩漾的水鏡說:「我明明是天鵝,為什麼大家一直把我當醜小鴨?」然後鬱鬱寡歡甚至反社會。

整個人生一直就是一個「追尋自我」的神秘旅程,找不到,真的很慘。

為什麼神秘?
因為醜小鴨怎麼變天鵝的,只有你自己知道,甚至很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就在一個場合,飛上枝頭成鳳凰了,然後花好長的時間接受自己不是烏鴉,那種真假難分的迷幻,很多人都經歷過,展現能力倍受肯定的同時卻像作夢一樣不真實。

「我到底什麼時候會變成天鵝?」以及「我已經是天鵝了,什麼時候才會扭轉醜小鴨形象?」一直是二個極度惱人的外在問題,需要時間去處理。

但是更需要時間的部分是內在困擾,也就是當你變成天鵝的時候,怎麼自我調適自己已經是天鵝了。

經典電影「神鬼認證」中,男主角武藝高強,一身是膽,唯一的問題是「忘記自己是誰」,整部影片都在找身份,諸如此類「找自己」的電影,保證賣座,成龍也拍過。

道理很簡單,當觀眾跟著主角進入緊張刺激的劇情,就會悄悄觸及心中的「自我追尋」,所以,這類電影一定要有一個配對情節就是「有人要殺我」……找自己固然是天性,但是不夠精彩,必需要搭配「我會被殺」的消失恐懼感才有看頭,這跟臭豆腐要加泡菜的道理是一樣的。

人活著就必須找自己,可惜環境常常不准,所以很悲情。

已經不知道聽過多少例子,在台灣很糟的學生,到了國外搖身一變成了資優生甚至天才,我家書架上還放著一套卡通畫冊,作者是迪士尼畫過獅子王的超級動畫師,他當年在台灣就是「後段班」,只會畫畫不會讀書,這種人被我們看為「沒前途」,被迫出國以後,就真的變天鵝了。

在台灣是智障,出國變天才,大家聽過吧?

所以「醜小鴨變天鵝」確實是神祕旅程,沒有想像容易,也不是很浪漫。

我們從小讀這個童話,都在心裡說自己是天鵝,卻非常無奈的在現實中續扮「醜小鴨」,然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傳頌醜小鴨的故事,卻又在同時打壓他繼續扮演醜小鴨,這到底是個怎樣的世界啊?

醜小鴨會不會變天鵝?
又回到原點,童話答案符合聖經原則,堅持「一定會」!可惜,你已經不相信了!


同一個童話,「美好」與「醜陋」只是一線之隔。

你的人生還有可相信的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