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日

給年輕牧者的幾個重要建議

這些日子以來經常跟年輕牧者互動,心中感慨萬千,看見年輕的美好,自己這一代的傳道人因著時代的背景,總有許多觀念與做法的限制,也因此福音廣傳受到影響,既辛苦又沒效率,主要關鍵就是要重新理解「如何當領袖」。

舉例來說;「耶穌為門徒洗腳」,在威權時代,總是解釋為「這麼了不起的偉大領袖居然為門徒洗腳」,因為自己的年代,領袖是接受人的服事不是服事人,這就是時代背景,到了解嚴的時代,漸漸體會到,耶穌根本不覺得自己是「偉大的北韓領導@@@...」因為耶穌根本「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所以他上十字架不覺得委屈也不期待他人歌功頌德,這才是領袖,領袖不是一種「條件」或是「資格」更不是「作秀」而完全是一種生命的表露。
關鍵就是對聖經中「權柄」的解讀不同。
權柄不是權利更不是權力。
牧者的權柄是用來「帶領」教會,而不是「統治」教會。
帶領就是效法上帝依照「各從其類」的特性去認識聖徒進而「成全」聖徒而不是操爆大家來成全自己,更不是「管你是誰,請聽我的…」,雖然語氣很客氣,還說了「請」,但那就是「統治」。


我有同學在中部牧會,團契青年北上到了大教會,服事都影響了課業,牧師直接建議他換教會,大教會的牧區長也不客氣去電質詢「那有牧者建議小羊換教會」,我這位同學毫不客氣詢問「你認識他嗎?」對方支支吾吾,於是我同學豪氣萬千回答他「對你而言,他只是一個出席人數,所以我建議他換教會」。
這個例子也讓我茅塞頓開,因此,最近陸續給了年輕牧者一切建議,也在此跟大家分享。


*務必建立「宣教的無牆教會」
每個主日一定要在一起唱歌,那是巷口的「卡拉OK社」。
名字既掛在本會,就不准到處亂跑,那是「幫派」。
教會是一種生命關係,不是組織。
教會是為了宣教而不是為了「壯大」,在這樣的原則下,出現下列建議:

1. 請取消週報的「上週出席人數」,以免崇拜變成會員業績大會或是直銷激勵大會。
2. 請務必全力把信徒送出去而不是留住信徒。
主日的時候盡可能鼓勵信徒輪流去偏鄉陪伴弱小教會,並把奉獻留給他們,而不是擠在固定地點數點人數增長,目前已經有一些教會開始實行,這樣子信徒才會對「聖徒相通」有領受,宣教也不是口號而是先從拉進城鄉距離開始。
3. 牧者請逐漸減少主日出現次數。
「牧者一定要在」是傳統觀念,卻造成信徒把焦點放在牧者身上,所以年輕牧者要試著一個月有二次以上去外地主領聚會或是出國短宣,給群羊做榜樣。
4. 牧者可以開始不支薪
如果牧者不能每個主日出現,當然有理由「不支薪」,寧可接受信徒自由奉獻也不要變成領薪水,因為領薪水是「雇工」,拿奉獻是「同工」,相去甚遠,所以建議年輕牧者可以試著逐漸減少薪水,改成憑信心,因為薪水增加,權力慾望幾乎也跟著增加,如果體制有限制,那就依信心奉獻回去,直到自己能夠完全憑信心。
第四點當然不能勉強,要按著自己的感動。
許多牧者會問「那要怎樣牧養呢?」
確實;傳統牧養就是集中火力在週末,只要主日氣氛良好,出席人數上升,那就是好牧者,足以讓大家肯定牧者的能力,但那個時代過去了,現在的牧養,主要是週間而非週末。
農業時代,主日的聚集確實是最好的牧養,但是今天的時代,週末要留給家庭,主要的牧養是「平日多次」而不是「主日一次」。
主日的功能愈來愈多元了,可以是宣教,可以是敬拜特會,可以是教導特會,但是真正的餵養,其實是平日,牧者平時要勤於探訪關懷,陪讀帶門徒,主日大家都來「享受聚會」而非「忍受聚會」。


散會的生活才是聚會的目的。
行道優先於聽道(聽道的目的是行道)。
台下的會眾優先於台上的講員(講台不是舞台)
期望年輕傳道人走出去,因為耶穌一直要我們「去」,建立神的國,不是自己的國,祂必興旺,我必衰微,年輕人,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