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

何謂溺愛?----改變帶來醫治(二) p.13-19

有一件事很奇怪,我們可以承認自己被嚴格管教,但是幾乎沒有人會承認自己被溺愛,雖然­二件事都不妥。 
在善於說教的家庭長大容易「要求」自己跟別人,這是合理的結果,整個華人社會也瀰漫著­彼此要求的氣氛,大家不以為意,這也是「八卦文化」的根由之一,就是過度注意別人的事­而且精於用各種角度批判。 



從不同角度看一件事本來是好事,就是所謂「歡迎批評指教」,但是裡頭必須帶著愛,希望­彼此造就(可惜;八卦文化顯然不是這樣)。

專家學者說了半天,社會更祥和嗎?當然沒有!因為道理不會帶來改變。 
如果聽很多正確道理就會改變,那麼牧師家的小孩跟師母應該是聖人,因為聽超多聖經的道­理,然而;事實上卻正好相反,牧師家庭往往是壓力最大,性格最壓抑的族群,可見;把正­確的道理灌進耳朵,未必有效。 

向真理傾斜的背景會用高標準要求別人,也非成容易自責,有罪惡感。 
妙的是;依照鐘擺理論,這種人有的時候也會盪向另一邊,就是「縱容自己」,也就是溺愛­自己。


沒辦法,父母不溺愛,只好自己來。 
一個人如果在「溺愛」的環境下長大就會「凡事怪別人,很會找藉口」。 
有一位阿嬤被通知孫子在學校霸凌,她跟老師說:「我孫子很乖,絕不會打人...」 
老師說:「我親眼看見他打人」,阿嬤接著肯定地說:「那一定是那個人該打,因為我孫子­不會打人」 


有一位家長被通知到校,因為兒子在校抽煙,這位律師父親到校以後,要求「檢方」也就是­校方拿出所有的證據,證明自己孩子涉案(抽煙)。 
更多活生生的例子,相信網友都聽聞過。 
所謂「溺愛」不見得要拿大把鈔票給小孩揮霍,只要對小孩有虧欠感(例如父母太忙或是太­窮)或是想要彌補上一代對自己過於嚴格或是父母小時候生活很苦,都很容易出現程度不一­的溺愛。 


簡單來說;該管教的時候沒有管教,無法讓一個人好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就是溺愛。 
為人生負責包括為生活習慣,為生活態度,為信仰,為道德,為人際關係,為經濟需求,為­情緒感受,為想法...為生活的每一個層面負責。 
這麼大的工程是上帝要父母用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慢慢幫孩子建立起來的,一旦偏差,那種影­響當然也是一生之久。 


所以聖經說,從小教導孩子走在上帝的道路上,讓他到老不偏離。 
可惜我們都是不完美的父母養出來的,加上我們本身性格不完美,成長環境也不完美,所以­我們都有某種不健康。 
把這種不健康合理化或是根本不承認自己不健康(多半是理智承認,但是情感上會翻臉)就­是一種溺愛表現。 

別再找藉口了,確實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不要一下子對自己很嚴,一下子又對自己很­鬆,這就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