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

作禮拜唱歌,還是作完禮拜唱歌?

基督教是出了名的愛唱歌,但是;太多信徒只有主日唱歌,平常生活無歌可唱,問題大囉!
唱歌這種事,真的騙不了人!

「心」裏輕鬆的,嘴巴不會閉起來。
「心」裡沈重的,嘴巴通常張不開。
整本聖經充滿了「要信徒開口唱歌」的教導。

我們要向耶和華唱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因為生命如此美好,上帝的愛與掌權何等奇妙。

因此;千百年來,基督徒都在唱歌。
就算追思禮拜,我們也唱歌,因為死亡不是結束,也不是永別,只是一個休止符,這個奧秘只有基督徒明白,所以我們歌唱。

基督徒每個主日崇拜唱歌本來也是這個道理,但是,一切似乎開始變質了,愈來愈多基督徒變成「只在主日歌唱」的基督徒。

就像演唱會一樣,太多的粉絲是去發洩情緒跟尋找寄託的,他們去享受燈光與音響,享受歌者的聲音,享受伴奏的技巧,享受專業采排呈現出來的催情效果,這跟目前教會的敬拜讚美如出一轍。

在「舞台」主導下,我們唱歌的時候連自己的聲音都聽不見,我們雖然依然盡情吶喊,也跟著高聲讚美,但是;我們的定位成了「耶穌的粉絲」,台上唱的是「歌詞
有提到『耶穌』的流行歌」,台下是盡情忘我的粉絲。

即使不是這種演唱會模式,回到傳統敬拜,根本問題依然存在,那就是「我們只是在主日尋找寄託」,我們沒有把真正的敬拜帶進週間的生活。

問題不只是敬拜的形式,而是整個「生活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跟敬拜脫節,所以我們只在主日唱歌,卻不在日常生活唱歌。

這裡說的唱歌當然不是KTV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當你心情真正好的時候,唱歌是不由自主的事,根本不必呼朋引伴,也不必拿麥克風,這種情況;小孩最明顯。

觀察一個孩子快樂與否就看他遊戲的時候唱不唱歌,女生尤其明顯,自己玩扮家家酒不是自言自語就是拿著洋娃娃唱歌,大家回想小時候,經濟不富裕,但是街頭巷尾都有歌聲,山上採茶的姑娘也唱歌,客家人生活裡很多歌,連當時的娛樂都是歌仔戲,更別說原住民文化的載歌載舞。

可見;經濟雖然拮据,壓力還是沒有現代人這麼大,至少;還有力氣唱歌。
現代人流行「聽歌」,年輕人隨時戴個耳機,但是臉卻很臭,身心疲倦當然不想讓位,內在繁忙雜亂,哪有閒情逸致去唱歌,節奏複雜的音樂只是排解沈悶,從早起來到睡前都在音樂的世界,心靈卻跟外界隔絕,這就是「累」。

我們的心老了,心裡沒有音符,只有生理性跳動,我們允許節奏塞滿耳膜,只為了逃避煩躁,掩飾心靈的雜音。

原本充滿喜悅的工作與學校,家庭與感情;都成了「哀歌」,靈性的低落讓人吟出「我好煩」。

青春活力只是化妝品代名詞,不是內在動力。

如果,你很久沒在等車;搭車;塞車的時候唱歌,沒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哼歌,沒在放假做家事的時候唱歌,沒在備餐的時候唱歌,不管你賺多少錢,不管你有多風光,我敢說,你過得不好,但是你自己可能不知道。

如果你多數時間都在嘆氣而不是唱歌,真的該停下腳步,找回本來的自己了。
理解了這一切;回頭看基督徒的唱歌文化,我們就知道,我們的信仰已經脫軌了。
主日怎麼唱歌,真的不是重點,作完禮拜能不能歡喜唱歌,才是我們該關心的事。

敬拜,不是娛樂,我們也不是尖叫的粉絲,我們是門徒,是背着十字架跟隨耶穌的門徒。
門徒,靠主喜樂,常常唱歌,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在沙漠中也學著讚美。

唱歌,沒你想的容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