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本土化口味基督教

台灣已經是國際馳名的美食王國,秘訣無它,就是「口味本土化」。

五十年來;融合了本省外省各地小吃特色,深知複雜的中華料理精髓。由於地理上與香港接近,所以知名港式飲食也知之甚詳;再加上曾受過日本統治,與日本交流密切,光是台北就有不少道地日本料理店,後來許多廚師為了另樹一格,前往歐美進修,就算法國美食也難不倒台灣,到了今天可以說是集天下之大成,各大門派的招牌技藝,我們不但如數家珍,還能夠融會貫通,這種背景,獨步全球,無人能敵。


所以;不但我們的批薩有本土口味,就連漢堡口味都比美國豐富多元,令人嘆為觀止。


在這種背景下,任何宗教信仰想要在台灣維持原貌都相當困難,因為「宗教」再超然,還是要有人相信,在華人「關係至上」的背景之下,就算對方信得不道地,我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敷衍過去了,反正「宗教只是勸人為善」罷了,跟原始教義有出入?何必這麼認真嚴肅,人家信得高興就好了。


於是;儒道佛互相影響,你說「拜祖先」究竟是那個宗教?大家也說不出來,幾十年來就是這樣了。


你問算命的,風水的,看時辰的,跟陰間打交道的,別說信徒了,恐怕連「師父」自己也很難說出門道。幸虧;「靈驗就好」是共識,所以也就別計較了。


說穿了,台灣最普及的「說好話,作善事」其實都不是原本教義,而是幾位大師改良出來的,但是;難道有人反對?當然不會,所以目前已經推廣到全世界了。


如果你問一個路人甲,他信什麼宗教,通常在遲疑二秒以後,他會回答「就跟大家一樣」,這真是絕妙的答案,所以後來又有「民間宗教」一說,就跟火鍋一樣,通通丟進去,好吃就好。


其實;南北小吃跟地方特色本來就可以夾雜互惠,發展更多創意美食跟多元口感,反正都是進嘴巴,沒有牽涉到「真理」。


但是;「信仰」卻大不相同,背後涉及我們對「上帝」的看法,怎麼可能允許「隨便」?


舉例來說,同事問你「下班回家了?」你說,「嗯」,他說「你住哪裡?」你能說「隨便」嗎?
好吧,就算狡兔有三窟,他再問「夫人可好?」你可以說「那個夫人嗎?」
閣下對婚姻沒啥感覺?那他再問「令尊令堂無恙否?」你總不能說「天下一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個長輩都是我父母,你現在問候誰?」這就荒唐了。


連世界上的「家」都不能胡搞瞎搞,何況天上的「家」,靈魂永恆的歸宿,哪裡能夠跟「美食」混為一談?


懂了這個淺顯道理,就不難明白強調「獨一真神」的基督教何以無法跟其它信仰互通有無,何況;基督教來自西方宣教士,當年八國聯軍把清朝打得七葷八素,洋槍大砲跟著神愛世人一起進來,當然叫人錯亂,萬一信了,基督教的儀式跟習慣的東方宗教又是大異其趣,這些困難導致基督教在台灣一直是「非主流」,尤其基層民眾對基督信仰更是陌生。


但是如果因此就認為基督教沒有受本土口味影響,那真是太天真了。至少有三個非基督教觀念,如今已經漸漸深入基督信仰,而且許多教會領袖根本沒有察覺,諸君還是分辨一下,免得明明對基督信仰一再強調的「真理」產生興趣,卻不知不覺走入歧途。


1.靈驗就好
基督教有所謂「神蹟」,這向來不是信仰分辨重點,因為基督信仰重點是「跟上帝建立一個健康密切的關係」,強調這個關係會帶來「聖潔生活彰顯神的真實」。但是;對華人來說,「關係好」當然「好辦事」,只要跟上帝夠熟,禱告就不是大問題,於是;真理就包括了靈驗。萬一閣下去的教會有一些類似作法的狀況,台上領袖又一直強調「能力」,你發現信徒對聖經一知半解又崇拜領袖,就要小心一點了。
2.虔誠好報
任何信仰都會鼓勵虔誠,這是普世真理,所謂「虔誠」就是「認真以對」,不是有口無心,這跟基督教禱告完要說「阿門」(就是『實實在在,不是開玩笑』的意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民間信仰的虔誠基本上是有回報的,這就是「心誠則靈」,你對神明好一點,許個願,神明不會「虧待」你的。可惜;基督信仰不吃這一套,當年大衛王興高采烈要為上帝蓋一間美輪美奐的聖殿(教堂)還吃了閉門羹,上帝說自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上帝住在教堂,上帝是住在人心裡,教堂只不過是大家聚集的地方,不要有法力無邊的妄想,否則以色列人的聖殿就不會被毀滅了。
聖經強調的是「生命成熟」,我們都像小孩子,要透過聖經真理以及上帝與我們同在的幫助來脫胎換骨,基督信仰從來沒有主張過夠虔誠就可以有所期待,也就是說,你不能因為自己禁食禱告一個禮拜就覺得上帝會比較垂聽,或是自己變比較「屬靈」(這是一種基督徒習慣的用語,認為自己跟神比較親),所有的宗教行為都是生命成長的一個記號跟過程,沒什麼好炫耀,更不可能因此期待「特別禮遇」,我們知道「給別人一杯水都有賞賜」這個道理,也知道聖經有很多地方提到「將來得獎賞」,這跟「用功讀書將來有出息」一樣,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絕不是以「善報」作為動機,就像一個人為了「有出息」才讀書,通常會痛苦一樣,不能享受「讀書」的樂趣。身為基督徒是凡事謝恩面對世界,「作善事」都是本分,被上帝創造為人是多幸福的事,不是為了獎賞活著。
如果你去的教會是關起門來holy holy,你發現信徒在生活上沒有可羨慕的品格,也不投入社會,只是一味追求「屬靈」,也請閣下三思。
3.普渡眾生
「神愛世人」是基督信仰的招牌,所以你一定會聽見基督徒不斷傳講「愛」這個字,甚至有人說,只要懂得「神愛我」就夠了,只要去教會,八成可以聽見「耶穌愛你,我也愛你」,坦白說,耶穌愛你毫無疑問,但是「我也愛你」就有得商量了,我願意愛你是一回事,把耶穌愛你放前面,我也愛你放後面,就是另外一回事,耶穌的愛是了十字架的,我們的愛卻是抱一下,然後路上見面不認得的,這就不是聖經教的,而是一種宗教文化,動機是好的,所以大家也不太計較,但是如果以為愛就是當下溫暖的擁抱,這個信仰就會漸漸偏差。
如果你去的教會很強調「愛」卻很少教你分辨上帝的愛跟人與人的愛有何不同,甚至還把這個愛化為一種精神,你感覺跟民間信仰的「大愛」或是新世紀運動的「愛與你同在」大同小異,也請謹慎看待,因為聖經講的並不是普渡眾生或是天下為公,基督信仰很清楚表示人裡面的愛是殘缺的,是自我的,人只有嘴巴會講愛,奔沒有真正愛的力量,人間溫情主義固然偉大卻無法解決世界難題,耶穌也不是愛的大使,而是愛的來源。


基督信仰對愛的看法其實很難被一般人接受,雖然用的是同一個字。


萬變不離其宗,基督信仰講的是「人是罪人」,惹人厭的這一點不會改變,聖經說的「神愛世人」也絕非姑息養奸。


「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是聖經的原則。


基督信仰有所謂「本色化神學」指的不過是用民眾可以懂的語言去傳揚不變的真理而不是變成「本土化口味」的基督教。


當令尊令堂都可以商量的時候,我們就找不到自己是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