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操控別人?很簡單,就是製造別人的罪惡感。
從小我們的長輩就人人都會這一招,說好聽是「動之以情」,說難聽就是「情緒控制」,你
究竟愛我們的人希望我們快樂還是希望「我們讓他們快樂」?
對很多人來說,恐怕問這個問題本身都是充滿罪惡而不可討論的。
對權威,尤其是「為我們好」的權威提出任何質疑都是大逆不道的。
所以;一個孩子是否發自內心喜歡一件事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要讓父母傷心」,這就
沒有人會否認愛我們的人付出的無價關心,他們不是為了「利己」而關愛我們,但是光是「
什麼是真正的「為我們好」?
三十歲以前結婚是為我們好?
考上高普考是為我們好?
鼓勵嫁入豪門是為我們好?
考第一名是為我們好?
這些情節都很難說「NO」,但是也未必全是「YES」。
作者提醒讀者,我們要作出選擇,不要讓別人為我們選擇,我們不要跟人比較,因為每個人
當一個人習慣找藉口,不肯檢討自己,那就是界限不清楚。
我們要選擇自己負責,我們要擺脫罪惡感的捆綁作出真正的選擇,不是怕人家生氣,也不是
若我們是父母,不要隨便用我們手中的資源或情緒去對孩子「軟性脅迫」,要幫助他們作出
若我們是兒女,不要習慣性接受父母的心理暗示(尤其是母親的眼淚)。
不讓他們有負面情緒就是孝順?!
這是典型傳統定義,但是值得省思。
父母喜歡把錢丟到馬桶衝掉,我們就照做?
父母要我們休妻另娶,我們也照做?
只要不違背道德,我們都可以犧牲自己的意願,完全照他們的意思?
是不是只要是父母或權威,我們都放棄溝通?
當我們身為父母會不會希望小孩發展出他自己?
憑什麼我們就認為上一代比較固執,不懂得成全我們?
是我們孝順還是怯於溝通,嫌麻煩,只想「打發」他們?
有多少我們深信不疑的「應該」其實都是錯覺?!
或許我們該勇敢一點,重新檢討我們的界限。
如果客廳的電視沙發都可以移動位置,為何我們跟他人的互動模式不能試著改變?
改變才會帶來醫治,一成不變就是僵化。
拿回自己的主權,未必是革命,也許是關係活化的開始。
聖經說,愛裡沒有懼怕。
勇於面對自己,就是快樂的開始。
我們可以搖控電視,但是千萬不要遙控彼此啊!
明日進度
認清慾望,採取行動p.211-218
討論默想
1.我會用製造罪惡感操控他人嗎?
2.身邊的人會用罪惡感操控我嗎?
3.我是否常說「都是你害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