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

一問三不知的小孩,怎麼了?

跟孩子(尤其青少年)溝通最大的困難就是「一問三不知」,跟搖頭娃娃一樣,拼命搖頭,死都不說話。
讓我們回想一下,孩子小時候是怎樣的…

從出生開始,小孩就是直接表達情緒,你要他別再哭了,他還是死命哭,哭到父母怒吼:「你到底想怎樣?」然後他就哭得更厲害…簡單地說;他的情緒就是毫無保留,喜怒哀樂藏都藏不住。
然後;他就長大了,不管他現在幾歲,當你試圖了解他的想法,他卻死都不說,我們首先要問:「他怎麼了?」
其實也沒有怎麼了,就只是「不想說」罷了…
我們會說,我也問了「你是不是不想說…」
孩子聳聳肩:「不知道」…
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這個孩子不是不想說而是真的什麼都不知道…
那…就更麻煩了,表示他的「不想說」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當他所有的感受都藏起來,久了以後,他就真的「不知道」了。

一個人不會「不知道」,除非他一直都「不想說」,久了以後才會「進化」成「不知道」。
是的,問題就是「壓抑」。
通常,父母都不知道自己造成了孩子的壓抑,父母覺得自己很明理,很開放,很民主,很用心,如果父母都盡力了,人家還說你的孩子很壓抑,那麼,父母就會「非常非常挫折」了。
很多父母會說:「可是,我別的孩子就不會…」
事情是這樣的,第一,每個孩子本來就不同,有的孩子心思細膩,情感豐富,所以特別有感覺,有的孩子當然就完全沒有「不想說」的感覺,這是個別差異。
第二;每個孩子都渴望跟父母有好的關係,因此;某些孩子會比較「討好」父母,這時候他們就是「乖巧」的孩子了(這並不是說每個乖巧的孩子都在討好父母,只是說,有時候會這樣)
造成孩子壓抑不說未必是父母強勢,更多時候其實是父母太忙。
弔詭的是;很多優質父母就是因為性格健康,所以大受歡迎,最後就是「太忙」,導致孩子在「當下」沒有被鼓勵表達,漸漸就「不想說」了,之所以這樣;更弔詭的是;這個孩子很懂事,他不想打擾父母,所以就選擇「不說」,結果就壓抑。
所以我們得到一個偉大的結論:「很多讓你挫折的孩子,很多搖頭娃娃,其實反而是很貼心的小孩,他一直在『為你著想』只是他累了,所以你們關係凍住了」。
情緒表達是這樣的,如果「當下」不說,過了,就不想說了,大人也是這樣,不是嗎?所以情緒是一種「急診」,當下不作CPR急救,這個事件的情緒就死了,或是放到記憶庫很深的地方了。
如果父母為了孩子不說話也不溝通而著急,表示這是負責任的父母,就是因為負責任,所以可能忙於工作也忙於照料小孩生活起居而不知道原來孩子有很多細膩的感受需要照顧,這大概只花一分鐘,但是就跟流星一樣,過了就沒機會了。此外,用心的父母也可能因為負責任而無形中給孩子很多「標準」,這些標準都是好的也是對的,只不過;當孩子做不到的時候,他會自責,若沒有被安撫,他就沈默了,這些都是好孩子,天哪!
怎麼辦?要有耐心,不要一直「逼供」。
父母先想一想整個養育孩子的過程,當父母冷靜,通常會發現蛛絲馬跡的。
接下來,父母就要展開「修復」的過程,這個非常非常不容易,絕對考驗著父母,有時候父母都要崩潰了。
所謂「修復」就是放輕鬆,營造溝通的氣氛,讓孩子漸漸「解凍」,所以要學習「不要再問了」,轉移到孩子有興趣的議題或是活動,先讓孩子感覺「你不一樣了」,他才會敞開(其實我們一直都一樣愛他們,只是他們不覺得啊)。
先從無關痛癢的議題開始聊,然後漸漸進入比較有深度的談話,簡單說,就是先聊「事情」然後漸漸聊「看法」,最後再來聊「感受」。
父母必須先把自己的焦慮挪走,這是最難的,父母必須先放棄對孩子的評價,這也是很難的。
不要當「忙碌的馬大」而是要學習當「傾聽的馬利亞」,父母加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