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

想快樂?常說「你可以」…


「不可以」是我們文化的精髓!
愛的語言就是「告訴孩子他有多爛」。
美國文化是另一個極端,走向「自以為是」,以及嚴重的個人主義,但是至少他們不會很容易覺得自己很爛。


在籃球場上,不管打多爛,他們都認為自己很棒,他們可以承認你很厲害,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自信絲毫不受打擊,投不進就投到進為止,然後握拳證明自己就是這麼棒,你要搖頭是你的自由。

我們完全不必認同這種英雄主義,但是至少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其實沒有這麼差。
至少,一個人常常跟別人說「你可以…」讓說的人跟聽的人都愉快多了。
但我們的文化很務實,除非你做到了,我才承認「你可以」。
我們忘了,做到的人已經不需要鼓勵了,鼓勵是給還在努力的人。

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不可以」的環境長大的,爸媽說不可以,老師說不可以,長輩說不可以,長大以後,老闆說不可以,社會說不可以,教會說不可以…
更糟的是,他們都沒說錯,因為真的不可以,只是,我們已經忘記還有很多部分我們是可以的。
在這種文化長大的孩子,真的比較缺乏自信,不敢表達。
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下,父母心疼孩子,所以就變成「媽寶」,國家也保護孩子,最後就變成「國寶」。

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信心」。
專家研究,六歲以前是孩子建立信心的最佳階段,當一個孩子失去自信就會悶悶不樂,後頭要花加倍的時間才能補回來(甚至補不回來)。

在我們的文化中,不管孩子幾歲,我們都要給他們信心。
因為他們真的很辛苦,就算讀書有信心也是逼出來的,別的項目還是沒信心,出了學校更是沒信心,賺了錢只是自大,不等於信心。

有信心的人是樂意給予,是甘於犧牲,是不怕被貶。
可惜,孩子們還沒到那個階段就已經崩潰了,只是沒有說而已。

想要自己快樂,別人快樂,只要不犯罪,多說「你可以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