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3日

只見果子不見樹?--- 養小孩必看

每天睡到自然醒,半夜上網不睡覺,只想電玩不想做事,做事被動怨言多。
這大概是目前兒童跟青少年的暑假生活「主流」!

父母(尤其全職媽媽)每天重複的事就是叫小孩起床,逼他們吃早餐,催他們寫一點功課(練琴…),喊他們做一點家事,不斷吆喝他們離開手機,不停質問他們「正在做什麼」…如果有一天科技業推出「全自動設定兒女的一天」,保證大賣,因為現在的父母慣用的語音操控常常斷訊,逼得父母走上「手控」一途,不是親手關掉電視,就是親手替孩子作本來吆喝他們做的事。


像今天這種颱風天,父母應該會壓力很大,因為不必上班就可以在家看到一個孩子的全面生活態度,父母想的是趁著假期做點有意義的事,孩子的心情是「颱風就是要放鬆」,很容易引發緊張對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暑假的生活態度其實只是反應一個孩子平時的壓力而已,如果父母只想糾正表面行為卻看不到引發行為的動機,那就像一個無知的果農把果子一顆顆地摘下來嚐嚐看好不好吃,卻沒注意到所有的果子都來自同一棵樹,不把樹照顧好,只想去枝子摘到幾顆能吃的果實,絕對是徒勞無功的事。

很多「監視器」父母每天都在注意孩子的行為,「東西有沒有亂放」「杯子跟碗盤有沒有洗」「功課寫了沒有」「電視該關了吧」「對人有沒有禮貌」…這種「稽查隊」父母最令孩子反感,而且最容易引發孩子的反向行為,如果父母從小用很多「教條」約束小孩,那就是「只見果子不見樹」,一旦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衝突就難以避免而且會殘害一個孩子的根部性格,觸發他的「不快樂DNA」。

只要孩子在國小五年級以上,親子之間大概就進到「風暴期」。
父母還是希望孩子聽話一點,但是孩子開始不耐煩,孩子的態度又激怒父母對自己的長期不滿,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愈來愈叫不動就開始暴怒翻臉或是強化碎碎念的頻率跟強度(這是自然反應啊),就這樣,親子進入一種「惡性循環」,到了這個時候,如果父母還不住手,大概這個孩子的性格就此毀掉。

所謂「毀掉」就是他會對自己有很低的評價,然後把挫折感跟不爽整個藏到心靈土壤深處,這種傷害可能會持續到上班以及婚後然後遺傳給下一代,不久之後,某一代的父母大概就要要因為自己兒女做出來的事向社會下跪了。

建議父母,認真想一想,「這棵樹怎麼了…」,當年期待的不是一顆結實累累,果子豐滿甘甜的大樹嗎?怎麼現在樹上的果子又乾又癟,看了就討厭?

想要改善不是把果子摘下來而是好好施肥照顧這棵樹才是!
一個孩子早上起不來是因為「沒有起來的動機」。
一個孩子沈迷電玩是因為父母長期疏於照顧,心靈空寂無聊。
一個孩子被動消極是因為他沒有成就感。
一個孩子脾氣不好是因為他活得不快樂。
正常的生命成長就是要快樂。
小時候是透過遊戲快樂(很多孩子這個階段就陣亡了)
學齡後是透過同儕互動跟求知滿足快樂(我們卻讓學習變成一種刑罰)
國高中是透過表現自我的專長與恩賜快樂(我們卻讓考試制度毀了一切)
進社會是透過展現過去養成的能力快樂(我們卻讓收入與地位變成競爭比較)
談戀愛是透過瞭解異性而快樂(我們卻在追求辣跟帥,連颱風的重點都是金城武樹倒了)
生小孩是透過照顧生命而快樂(我們卻說是上輩子造的孽)
中年人是透過回饋社會而快樂(我們卻在婚外情找樂子)
銀髮族是透過遊山玩水而快樂(我們卻在中西醫之間遊走)
看完上列,只有一個結論就是「我們根本就不快樂」,就連這種颱風天,一堆上班族還要苦中作樂擠進電影院跟KTV(顯然平時實在是操到爆了),颱風變成最合理的放鬆藉口,這也太辛苦了。

身為父母,我們養出怎樣的小孩其實也跟我們自己是棵怎樣的樹有關。
聖經說「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實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但願基督徒不只是一顆果樹還是觀光果園,一整個家庭都是健康的樹,帶給世人愉悅跟歡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