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把福音解釋成「未來的天堂」而不是「現在的國度」?
這跟「時代背景」非常有關。
工業時代以前,人類的科技發展非常緩慢,一個黑死病就讓歐洲風雲變色,一個奴役制度就讓非洲成為地獄,隨便一個天災或是傳染病就會帶來大量死亡,在那樣的背景之下,人性本能會追求的當然是「死後的世界」,因為眼前世界是無法掌握的,對親人的想念讓人放眼未來,今生的所有只剩下「珍惜」,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讓人無力思考神國。這跟「時代背景」非常有關。
這並不代表天國無法處理這些問題,而是說,歷代的信徒不會聚焦於「天國的實現」是可以理解的。
中世紀的神學是把教會視為「方舟」,所以邀請未信者決志進入,這種當時的思維有其背景卻沿用至今,導致教會成為一種權力組織,在天主教的聖品階級推波助瀾下,教會與機構競爭,教會也跟教會競爭,不但同一個宗派的不同教會彼此較勁,甚至同一間大型教會的牧區之間也會拉羊,神國呈現「相咬相吞」的窘狀。
缺少神國觀念,一個人信主以後等於進入一個封閉系統,聖俗二分日益嚴重,外在世界的日新月異更加顯出基督徒的反應遲鈍,當基督徒對世界沒有影響力卻只會傳教的時候,式微是理所當然的事。
缺乏國度觀點就會建立個人王國,不管多麼盛極一時,最後都是曇花一現,教會歷史已經不斷證明這一點。
缺乏國度觀點就會建立個人王國,不管多麼盛極一時,最後都是曇花一現,教會歷史已經不斷證明這一點。
台灣教會這幾年興起「訪韓聖會」卻沒有意識到韓國教會的錯誤,一位韓國宣教士語重心長地說;韓國教會一直在用「方法」運作,卻沒有進入社會,這種錯誤操作很快就走到盡頭,目前韓國的基督徒人數開始下降,韓國年輕人喜歡的是「禪學」的安靜,教會的敬拜實在太吵了。
教會不能學方法而是要恢復福音的本質,把神國帶進這個苦難的世界。
神國的實現是漸進的,愈靠近末日;人心愈惶恐,神國的責任也更大,魔鬼日益猖狂;上帝也不會袖手旁觀,因此;神國的實現也更加成熟,這就是教會未來的路線---實踐神國。
莊稼熟了,工人準備好了嗎?
這就是你我的省思!
教會不能學方法而是要恢復福音的本質,把神國帶進這個苦難的世界。
神國的實現是漸進的,愈靠近末日;人心愈惶恐,神國的責任也更大,魔鬼日益猖狂;上帝也不會袖手旁觀,因此;神國的實現也更加成熟,這就是教會未來的路線---實踐神國。
莊稼熟了,工人準備好了嗎?
這就是你我的省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