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5日

吃飽了,誰洗碗?---知識完備以後的品格問題

下廚的人都知道,備餐不是最累的,收拾才是!
備餐是把原本整齊乾淨的廚房弄亂,難度不高(連小孩都會把整齊的客廳弄亂啊)。
收拾卻是把混亂的局面整頓回乾淨,這就累了,就算「知道」怎麼做也不見得有力氣或是有意願去做。

在餐桌上高談闊論;發表高見不但人人都會而且愉快得很,酒足飯飽以後作鳥獸散,誰都懶得幫忙善後。

所以精明的婆婆挑媳婦都是看誰家女孩兒會在聚餐後進廚房,而不是在備餐時爭著表現。
岳母也會建議女兒選個會幫忙洗碗的老實人做女婿。

本來;「作」才是最難的,卻也是最真的。

這;正是基督信仰的「罩門」。
基督徒一個禮拜聚集一次,敬拜也好;查經也好,都算是「屬靈聚餐」。
比較熱心的還會每天有「QT時刻」按著進度靈修,或是上網閱讀信仰資訊(當然包括這裡)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信仰中極小的一環,我們卻常常以為這就是信仰大部分。

這種習性其實也跟整個華人教育有關。
華人的背景不是很重「創意」與「實踐」,卻比較注重在「知道」。
我們的「求知慾」基本上指的是「課本」跟「上學」而不是「實驗」與「思考」(所以連數學跟理化都可以用背的)。

華人教育的根本是四書五經,以我讀中文系的背景看來;這都是絕對的經典,有很多內容可以跟聖經對話,問題是;飯桌上聊開了容易,吃飽了幹活就不是我們擅長的了。

知易行難的道理,華人心知肚明,但就是根深蒂固改不了!
連電視節目都是一堆名嘴不是爆料就是評論,但是問題從來不會因此而解決。
饕客們可以「燒的一嘴好菜」這都無妨,但是吃乾抹淨卻不洗碗就有點兒過份了。
基督徒可以在教會小組或是網路上侃侃而談,大家針對任何狀況交換意見這都是好事,談論神學更是值得鼓勵,但是基督徒真正的品格卻是少人探索。

觀念正確,神學精準不代表就是「好基督徒」,只能說是「腦袋清楚的基督徒」,然而;頭腦清楚的人就不會幹糊塗事兒?這可未必!

當然不是說觀念不重要,但是聖經熟不代表這個人成熟,啓示錄七個教會中有好幾個教會都會分辨異端,但是有的失落起初的愛心,有的被上帝視為「死的」。
可見;「想法正確」不見得「做法正確」。

這就是為什麼基督徒不能只在網路上就着時事聽聽說說,而是要有實體聚集,然而;如果實體聚集只是見見面聽聽說說,那也沒有意義而且浪費時間。

「改變」才是聖經真正要教導我們的,聖經絕不是「講道理」而已,聖經是一本操作手冊,用來檢視自己,太過重視「別人」是怎樣的基督徒,反而模糊了焦點。

我們跟神的關係不只是「知道祂是怎樣的神」更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祂」並且「愛人如己」。
如何「效法」基督的樣式才是基督徒最關心的事。

吃了飯,別忘了洗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