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不管放在哪一個領域都是「話題女王」(連算命都可以跟心理學一起談),愛者恆愛,惡者恆恨,尤其跟基督信仰(神學)之間更是糾結到難分難捨,又愛又恨。
通常在你讀文章以前幾乎都已經有了預設立場,因為心理學實在太普遍,普遍到大家都有一套自己對心理學的定義跟看法。
只要上網查一下神學與心理學,出來的資料讓你瞠目結舌,有的主張合作,有的主張劃清界線,有的主張神學為主,心理學為輔,有的心理學當魔鬼。
問題是太多的論述根本不是站在同一個「心理學」的認知上對談的,所以很多「雞同鴨講」,各自表述。
本文當然不打算淌渾水,而是提出幾個原則性提醒,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第一,請分辨是「人性」還是「心理學」?
心理學當然是研究人性,但是準確度有多少實在見仁見智,這就是「心理學究竟是不是科學」的爭議點。有些研究相當俱有參考性,有些聽聽就好。
身為基督徒,我們非常樂意參考相關學者提出的研究數據作為參考,但是如何過濾這些資料,真的要看你對這個資料的分辨力當然也要看你對心理學研究多深。
如果心理學有助於瞭解人性,那當然不錯,但是如何判斷卻是大問題。
舉例來說,「同理心」是心理學很常見的名詞,市面上一大堆相關書籍,基督徒能不說耶穌跟人談話很有同理心呢?當然可以,事實也是如此。因為,同理心本來就存在,只是心理學把它變成「專有名詞」而已。
但是同理心如何運用,在心理學來說還是很多相關論述,卻有很多基督徒高舉「同理心」亂用一通,常常指責別人沒有同理心,其實是因為太過自我中心,所以相當混亂。
但是,另一方面,教會也確實很多人高舉律法沒有同理心。
所以,有時候不是心理學的問題而是基督徒自己的問題。
另一個好例子是「原生家庭」。這是心理學花大把時間去處理的,而且提供了相當多很有意義的數據跟論述。
聖經本來就非常重視「家庭」,所以當一個人說到「原生家庭」,你不能說那是心理學,因為那是「真理」,家庭對人影響真的很大。但是,如果衍生成「祖先的咒詛」來砍斷,那就爭議大了。
另一個極端則是用「舊事已過,都變成新」來略過原生家庭與過去,「埋起來」不等於「忘記背後」啊,如果不釐清這一點,難怪信仰跟心理學會大混戰。
基督徒怎麼看原生家庭,是在看待人性,跟心理學有交集,有互動,但是不能因此就「混亂」。
如果連「如何看待心理學」都有很大的爭議,更別說把心理學的治療法帶入教會會有什麼慘狀了(這就是某些「內在醫治」引起的爭議)。
所以請基督徒先分清楚你談的是「人性」還是「心理學」,太多人搞不清楚二者。
第二,請回到「事實」看事情
我想,心理學最大的困難就是「還原真相」。
然而,心理學對「過去」以及對「人」的認真研究簡直是打基督徒一個巴掌,因為基督徒太八股教條。
心理學從佛洛依德開始就大量處理過去,所有心理學家的努力都令人感動,但是每個人的過去真的很模糊,因為牽涉到認知問題,就是你如何「看待」過去。
所謂「過去」不是童年而已,我跟我老婆吵架的時候,連三十分鐘以前的事都「各自表述」著誰先激怒誰,誰先引爆地雷。
所以,那怕是十分鐘以前的「過去」都很難還原真相。
所以,你去找輔導,講的多半是感覺而不是真相,(雖然你自認為是真相)。
難怪心理學有其限制,因為「感覺」本來就很難處理。
聖經強調「真理」,耶穌道成肉身不是感覺而是絕對性真相,罪得赦免也不是感覺而是絕對真理。
「體貼自己的肉體」跟「同理心」往往失去平衡。
人太詭詐了,所以心理學與神學糾纏不清。
如果有人覺得「我可以取得平衡」那是「你以為你可以」而已。
不過,我還是要給心理學跟輔導拍拍手,因為他們做了很多基督徒本來就在「彼此相愛」的原則下該做卻未做的事。
但也因為如此,某些基督徒開始做輔導跟助人這些事的時候,卻有參考了太多心理學的做法,真是傷腦筋。
心理學提出太多基督徒「該想卻沒有去想」的問題(例如「原生家庭」)
然而,也因為如此,許多基督徒甚至牧者實在涉入太深了,所謂太深就是用了太多的相關技巧與術語,同時用了太多心理學的思維去看聖經,夾雜這些觀念,讓人分不清「真理與推測」,把心理學跟真理混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很多人不是故意,但是真的這樣做了。
用心理學解經更是一件走鋼索的事。
太多心理學的東西違反聖經教導,與此同時卻有有太多心理學的研究觀察值得參考,難怪基督徒碰觸心理學就像掉入汪洋大海,海能載舟亦能覆舟,焉能不慎?
有了今天的基礎,以後會在文章中提出許多實際情境讓大家討論心理學與神學的互動。
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心理輔導或教牧輔導,可以「幫助」你解決問題,但是不會保證有效解決。
基督徒「對付自己」與「成聖」跟心理學是二回事。
其實真正懂心理學的人,根本不會高舉心理學,真正尊重心理學研究的基督徒,也會借用他人的研究批判自己是不是曲解聖經,是不是固執偏狹。
結論是,捲入心理學與神學的論戰意義不大,不管你自以為多麼中肯,結果都一樣----多了幾個朋友同時增加幾個敵人。
也就是有人認同你的同時,也有人開始反對你。
當然,心理學大受歡迎永遠是對基督徒的諷刺,我們走上「教條路線」一天到晚定罪人,難怪心理學大受歡迎。
如果我們肯謙卑承認人性,如果我們願意走向「充充滿滿有恩典與真理」,今天的爭議肯定少多了。
如果真有興趣涉入這類議題就請「優先好好讀經」再去瞭解心理學,畢竟聖經只有一本(雖然解經琳琅滿目)但是心理學從何讀起可傷腦筋了。
還是那句老話,之所以無法分辨某個心理學論述合不合乎聖經,是因為聖經不熟啊,只要真理清楚,就算不能專業到研判某個心理學的說法與做法能不能用,但是至少不會被心理學迷惑。
搞懂聖經,永遠優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