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

教會活動總是上不了媒體?

喧騰一時的性別法案抗議過程給教會狠狠地上了一課!關心這個議題的基督徒大概都很納悶:「我們這麼盡力動員,為什麼很難引起媒體注意?」基督徒難得走上街頭,總希望透過媒體表達自己的聲音,但是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就算週末北中南串連動員10萬人,也要很努力搜尋才能讀到一點點不起眼的報導,根本是隔靴搔癢,毫無作用。

或許有人考慮,下次更大規模的聚集,甚至更大動作才能引起媒體關注,進而充分表達自己的訴求。說穿了,這真是太不了解媒體本質而引發的遐想罷了。這樣說吧,如果我們是一個基督教國家,那麼,我們發表的任何看法都可以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甚至我們可以輕易主導議題,這個盛況其實已經由歷史中的歐洲天主教會表現過了。
回到現實,我們不過是5%左右的群眾,我們表達一件事情的看法跟社會主流有很大的差距。所謂「傳福音」或是教會近年流行的「翻轉」概念,就是希望拉近這個距離,既然「拉近」當然希望是未信者向我們靠攏,認同合乎聖經的概念,但這個理想顯然遭到嚴峻的考驗。因此,我們愈大聲,愈凸顯我們的格格不入。
例如,基督徒長久以來堅持的「拒絕婚前性行為」早就徹底被世界潮流吞沒,這當然不是表示我們應該放棄立場,轉而認同世界,若是這樣,信仰就根本沒有意義了。但我們至少可以從中理解到「不管我們怎麽大聲疾呼,世界都未必會理會我們的聲音。」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認同「基督教價值觀」,我們就必須更努力並且更長遠地擬定計畫,而不是一陣熱鬧後,宣告「當跑的路已經跑盡了」,用「反正我們表達了,世界不聽就讓神掌權」這種標準答案來合理退場。
請基督徒務必認清一個事實:你們基督徒的聚集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就算你聚集全台灣基督徒100萬人上街,那也是「宗教活動」,請聯絡基督教報紙跟媒體大肆宣傳報導,反正跟社會大眾無關哪,上不了媒體跟基督徒動員能力沒有直接關係。
同志議題成功地引起社會共鳴是因為他們擺脫了「宗教意識」,他們在社會各個層面長期耕耘運作,使得這個原本屬於小眾的議題滲透到了社會之中,其實,這本來應該是福音的途徑,但卻被我們棄守。平心而論,福音早就走不出教會大門了,福音被我們鎖在禮拜堂之中,用只有我們會懂的語言跟方式彼此取暖。
想當年,基督信仰也曾經極度弱勢,去教會被家人威脅打斷腳,信徒被視為不孝,信耶穌被視為媚外崇洋,背祖叛宗,幸虧宣教士勇於被潑糞,篳路藍縷開醫院,辦學校,費了好大的力氣扭轉社會觀感。哪裡知道過了幾十年,交在我們手中,教會不進反退,禮拜堂只剩老人,基督教機構後繼無人,基督教學校有名無實,基督教醫院有氣無力,我們以全面潰敗之姿面向科技世代,基督教對社會的影響力名存實亡。
教會在台灣歷史絕對佔有一席之地,說穿了,我們本來是信仰富二代,當年白手起家的初代信徒把大好江山交在我們手中,但我們未能與時俱進,我們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我們忙著教會增長,宗教活動,漸漸與社會脫節,我們忙著趕鬼並追求能力,卻長時間不跟社會對話,我們把信仰窄化了,我們所謂的傳福音只是「宣揚教義」,讓更多人進教會受洗。
世上的光這些字眼就像小時候教室貼的禮義廉恥一樣,只是裝飾,我們最關心的是聖經讀幾遍以及教會出席率(當然還有奉獻金額),然後我們還要花時間練習敬拜讚美以及出席各種特會,這些不是不好,但是卻無形中讓我們愈來愈「不食人間煙火」,我們強調的屬靈愈來愈出世,我們標榜的靈命愈來愈空泛,基督徒集體走入信仰迷魂陣,忙著找出路,實在沒有力氣去管世界發生的事。
等我們集結喊口號,卻渾然不覺人家聽不懂。基督徒對婚姻的觀念跟一般人一樣嗎?我們覺得一樣,卻完全沒發現很多人早就把婚姻當兒戲了。我們還在教導如何約會的時候,人家已經認為「沒有性關係不算談戀愛」。難怪我們聲嘶力竭,卻無人回應。
我們當然知道自己是對的,問題是,我們怎麼傳遞我們的理念?有沒有發現同志議題的細水長流?大家回想一下,這十幾年來,人家有沒有「一步一腳印」去開拓市場?趨勢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用媒體傳福音或是表達立場沒有大家想像這麼簡單,如果沒有「實力」做後盾,誰會理你?什麼是「實力」?就是長期的論述與各行各業的滲透,讓普羅大眾聽得懂我們的論述。
市場永遠是浮動的,誰用力去推動一個浪潮,誰就會在下一波拿到發言權,信仰絕對是持久戰。基督徒的觀點想引起共鳴,那就厚植實力,養兵千日,效法先聖先賢當年的胼手胝足,讓福音再次落地生根。神是使人有盼望的神,重點是我們不能放棄。復興不是關起門來呼喊就會實踐的,而是打開門走出去,長時間耕耘的,但願我們真的想得通才好!


http://weproclaimhim.com/?p=59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