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北中南各辦一場?還有海外場?
方式就用追思音樂會,或是更有創意的跳蚤市場?盈餘所得捐出來,算是對這個世界最後一點貢獻?
最要緊的是;該用哪一張照片放在正中央?
追思禮拜跟紀念冊總該有個主題,用「上帝忠心的僕人會不會引起非議?」
治喪委員會該有哪些人?
誰該當司儀?那個樂團伴奏?要不要加多一點古典樂器?要排誰講道?
我該婉謝花圈花籃嗎?
訃聞除了各大報跟電子媒體,要不要傳簡訊通知大家?
舉凡這些問題;我該留給子孫或是趁早註明在遺囑?
身為一個五十歲的人,是該想想這些「切身」的問題了。
以上的「假設」,大家可別當真,只是搏君一笑而已。
確實;在威權時代長大的我,對於「備極哀榮」很有榮譽感,對於「一代偉人」充滿景仰,不敢去想立個銅像;但是希望受人尊敬。
長大以後;神職人員的背景讓我主持過無數追思禮拜,不管政商名流或是卑微市井,當然會嚮往自己有個「善終」,不能千古流芳起碼讓人懷念。
當然;前提是,「我要好好過人生」,要是我晚節不保,整個追思禮拜就會變調;變得很低調,偷偷舉行;草草結束,兒女能夠圍繞就趕緊下台一鞠躬了。
只是;走到這一步,很多想法都變了。
原來;過去的我如此沒有安全感,渴望被肯定的心態到我人都死了還沒改變。
追思禮拜的「場子」有那麼重要嗎?
參加的群眾多寡有任何意義嗎?
紀念冊發行數量跟篇幅又代表了什麼?
誰來致辭關我什麼事?
他們說了哪些話,人們腦袋怎麼想,真的是我該關心的事嗎?
為什麼我如此在乎別人的看法?到我死前都依然?
雖然教義跟神學都告訴我「不要為別人活」,我們也以此互勉,但是;若我真的這樣活,又怎會在乎追思禮拜?我的「為別人活」會不會依然不斷地在生活細節中「露出馬腳」?
回歸到聖經;我開始瞭解,一個真正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人,根本不會去預測自己的追思禮拜,也不必期待任何畫面,因為;認真活著都來不及了,還有功夫想這些無關緊要的事?
兒女有沒有回來見最後一面?那又如何?多久拜一次祖先牌位,到底什麼才是「活著最重要的事」?是別人告訴我們的「傳統」,還是我們自己真的知道的事實?
我們太常活在別人的評價裡了,因為一直是這樣長大的,這裡的人不歡迎我,我就去別地方取暖,這是人性,卻也是陷阱。
我們只接受「認同」,不接受「真相」,不想去探討「別人不喜歡我的原因」,乾脆;大家一起喊「包容」,這樣我就有安全感了,因為已經講好了,無論如何;大家都「彼此包容」,只要彼此包容,不要叫我面對錯誤,我也不想知道對錯,對錯已經不重要了。
所以;請不要講道理,任何道理都是一種框架,我們要自由。
然而;我發現這這主現代人的吶喊畢竟是「假象」,是「集體催眠」,到最後;我們只會更挫折,因為「鴕鳥」會讓自己變得更爽,卻不會真的變得更好,只要是錯的事永遠不會有好結果。
聖經裏說的是「發現真相,認罪然後改變」,這才是我需要的。
我必須真的看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裡,然後才能往前走,我要的不能只是「溫暖感受」,如果都躺在棺材還在期待「人世間的雪中送炭」,那我的人生整個就是太可悲了。
所以;別再管我們的追思禮拜了,如果明天見上帝,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如何面對上帝」才是最重要的事。
這個思維會幫助我們看清楚生活中許多「重要,次要和沒必要」。
在臉書「每日發文」最後一天的今日,讓我們互勉:「認真活著,無愧於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