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撒種的比喻---聖經十大比喻(五)

同樣聽一篇道,為什麼有人淚流滿面,有人無動無衷?
有時候羨慕他人對信仰的火熱,自己就是沒有激情,結果多年之後發現對方已經離開信仰了?
基督徒其實也不少,但是真正成為自己榜樣的卻寥寥無幾?
想解答這些困惑,就必須讀「撒種的比喻」。

耶穌說;有一個人出去撒種,有掉在路旁的,種子被鳥吃了,這是第一種。
有掉在土淺石頭地的,發芽很快,但是太陽一照就枯乾了,這是第二種。
有落在荊棘裡的,因為被擠住所以長不大,這是第三種。
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磊磊,有三十倍,有六十倍,有一百倍。
(原文見馬太福音十三章)

耶穌這個比喻是指什麼呢?
這是很有趣的問題,因為聖經只說,耶穌用比喻講很多道理,意思就是「不只講一個比喻」,門徒聽完也很不解,就問耶穌;有話幹嘛不直說,還要用比喻拐個彎?根本就是「搞神秘」,耶穌的回答更妙,他居然說;很多人聽是聽了卻像耳邊風,所以乾脆用比喻,讓有心的人去思考,以此過濾來路不明或是看熱鬧的群眾。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描述,對於經常對外演講的人來說;這個立場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們雖然不知道台下坐的是何方神聖,但是還是會盡力呈現一場精彩的演說,不過;一旦發現有人心不在焉,有人屏氣凝神,我們基於「尊重聽眾」的原則,會針對他們的需要繼續發展演講內容,畢竟;台上台下都花了時間,當然希望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時候;那些心不在焉的人(也許是被迫參加,也許是沒有興趣,也許是無聊來坐…)要聽不聽就隨便他了。

耶穌用比喻是提高群眾的專注並引導思考,並不是「搞神秘」,因為這些比喻也沒有多神秘,至少比咱們元宵節燈謎簡單多了。

耶穌說這個比喻非常淺顯,他自己後來也說明,種子就是「道」,前面三種都無法結出果子,只有「好土」才會有結果,這當然不是說「每四個人,只有一個是好土」,而是說;公平的上帝給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有很多聽道悟道的機會,問題是;我們自己如何回應。

扣除好土還有三種反應,第一種就是「不反應」,一個人對永恆的道不反應,魔鬼就像飛鳥把這個道吃掉,你認為飛鳥很壞嗎?這是牠的本性啊,如果我們的心是好土,鳥也吃不掉,所以將來我們面對審判的時候是不可能全部賴給魔鬼的。

第二種最可惜,聽完當場很有反應,但是只有五分鐘熱度,不會持之以恆,這種人很多耶,做事情跟煙火一樣,燦爛片刻就回歸寂靜,對信仰也用同樣的模式,可以稱為「膚淺」,遇到壓力就放棄了。

第三種最悲哀,明明是有機會成長的,但是就是「頂不住環境誘惑」,所以空留遺恨,耶穌自己直接把荊棘定義為「思慮,錢財跟迷惑」,簡單說就是功名利祿與生活享受,這就是為何基督徒明確拒絕追求享受的「成功神學」。

至於好土就是「聽了會做的人」。
耶穌談論這個比喻的前後一共說了13次「聽啊」,因為上帝對於祂一再耳提面命,你我卻充耳不聞十分難過,人的一生不會沒有機會接觸真理,問題是「不作回應」。
這個比喻是拿來罵的,罵自己沒用!


今天點播歌曲是「表達」,上帝善於表達,是我們自己不聽!
天韻詩歌分享篇-"表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