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0日

忽然來的驚恐不要害怕

從花蓮地震到衛生紙之亂,2018農曆年前後,台灣民眾經歷了一連串的不安。地震代表的是無法掌握的天災,搶衛生紙則是對於可能的通貨膨脹產生的焦慮。一旦一個社會產生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不安事件,很容易就引發連鎖的不安全感反應,我們稱為「恐慌」。


恐慌是人的群體天性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當年SARS疫情爆發的時候,再來是第一次政黨輪替以及金融海嘯,不久以前也曾經瘋搶黃金,甚至還搶過米酒。

恐慌現象來自人的群體天性,「跟不上別人」會引爆人性的不安全感,這不是壞事,而是自然現象,如果人類沒有「集體性」就很難有流行文化,因為你的作品跟思維不會有人欣賞;因人類的集體天性,我們才會在許多方面產生共鳴,這是上帝美好的創造,要讓人類互動相依而非冷漠相吞。
只不過,這種天性若是過度發酵就會產生「集體催眠」或是「集體恐慌」的後遺症,股票市場的超漲超跌,剛好證明了這方面的人性。
基督徒為什麼要知道如何面對恐慌?因為這個世界一直試著利用人性的貪婪、懼怕、集體三個特性操控你我,台灣因為是彈丸之地,是淺碟市場,更加容易被操弄。最明顯的莫過於多年來的選舉,此外,台灣很多宗教也有不少用集體催眠的方式在操控信徒。
一旦我們的集體恐慌被引爆,幾乎都會失去理性,包括基督徒在內。猶記得1995年閏八月中共攻打台灣的預言瀰漫當時的教會界,引爆了極大的風波,許多教會分裂,傳道人出走,夫妻失和,就為了對於要不要火速逃離台灣無法達成共識。

近年來,由於世界各地災難頻傳,教會界自然關注許多災難預言,幾乎每年都有許多先知出來預言大型災難,甚至預言歐巴馬是美國最後一任總統,美國會遭遇水患滅國。雖然這樣的預言隨川普當選而「槓龜」失準,但是人性對於災難的恐懼,使得這類預言永遠有市場,永遠有人信。

理性面對 感性交託
基督徒到底該如何面對恐慌?「危機意識」與「恐慌」有何不同?

1.理性面對問題
所謂「危機意識」指的是未雨綢繆,是用具體對策解決確實存在的問題。就以衛生紙為例,預測到群眾會失去理智囤積衛生紙,若因而適量增購衛生紙,這是危機意識。如果認為政府不可能放任買不到衛生紙的局面發生,而不隨亂起舞,那也是選項之一,但若是擔心衛生紙漲價,硬要在沒有空間的家裡塞滿衛生紙,還要出動一家老小排隊搶購,那就比較接近「恐慌」了。

恐慌就是慌張的反應,驚惶失措,失去理性。危機意識則是冷靜以對,有清楚的策略應對,並且完全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所以,家裡準備地震包,是危機意識而非恐慌。基督徒一定要分辨,這些恐慌事件的真實性與機率究竟有幾分?一旦發生,最壞的結果如何,然後預備好應對方案。
2.感性交託問題
人類除了有理性還有感性,理智知道不等於感覺就會輕鬆,所以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親近祂得安息」,這是情感的交托。

許多事是無法事先分辨的,例如教會界一直有一些中共武力犯台的各種預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尺度選擇相信與否,但類似這種事很難預防,只能交託;生活中難以預測的天災人禍實在太多,只能選擇相信耶穌的保證:「世上有苦難,在祂有平安」。
聖經說:「忽然來的驚恐不要害怕」,又說:「你在患難之日若膽怯,你的力量就微小」,耶穌更說:「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不要怕,就是基督徒面對恐慌的護身符!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20109#ixzz5DbBD0qI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