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

家人,為什麼變陌生人?


很多人看到標題就轉台,因為您根本沒有這個困擾,恭喜您,真幸福!
但是為了身邊很多有這種困擾的人,更為了避免我們以後成為這種人,還是讀一下好了。

家人,顧名思義就是「很親的人」,朝夕相處,怎麼會變陌生人?
原因無他,就是「沒被瞭解」。

來,我們大家一起唱:「我最深愛的人傷我卻是最深,進退我無從選擇…」
就是這樣,遠方的人不了解我,天經地義,無從傷心。
天天住一起,還說「我最了解你」,但是當事人卻沒有真正被瞭解的感受,請問…怎能不心傷…(夫妻之間最常發生這種事)。

來,再來一首潘越雲的老歌「守著陽光守著你」,在悠揚的樂音中訴說著某種淒涼,歌詞說「在等待的歲月中,我已經學會了不絕望…」意思就是說,身為家人只能認命守候,因為等不到的親密感本是宿命。
說真的,家人往往就是一種責任,一種託付,一種認命,一種號稱甜蜜的負擔,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怎麼去面對?當然就只好「美化」,美化失敗大概就變成火化或是羽化。
但是,聖經真的不是這樣說的,聖經說的家庭是從「二人成為一體」的婚姻起始,意思就是說,家人是需要彼此了解的一種組合。
很遺憾,在生活現實的催逼下,家往往只是同病相憐的場所,二個天涯淪落人彼此取暖,傳宗接代,光宗耀祖,至於心裡真正的感覺與情緒,那就自己看著辦吧。

所以家人只是熟悉生活習性的陌生人,只是可以準確預測反應的陌生人,是一群在客廳歡聲笑語的陌生人,大家同心為家,但是真的很累。
若是您完全無法體會上一段論述,您真是幸福,您的家人一定很能彼此接納,您跟家人之間的距離也很短,所以不會有心痛與混亂。
不要那麼多文言文,我們回到白話文。
家就是「彼此了解」的地方,所以,第一就是要「彼此信任」,沒有信任就沒有敞開,要做到信任就必須先接納,不能老是用很多標準來彼此要求,只有在一個充分體諒的環境下才能營造一種信任感,一種輕鬆,沒有壓力。
硬要歌頌家庭,強顏歡笑,很難持久。
一個家的要素就是「真」,彼此分享「真正」的感覺而沒有畏懼。

其次,一個溫暖的家要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這是多麼難的事,北韓民眾對於生命也有很多美好的回憶,但我們說的不是那種洗腦式賴以生存的美好。
要美好就要減少抱怨,但減少抱怨不是貼在牆上的口號形成壓抑而是彼此讚美與鼓勵帶來的彼此承擔。

家人之所以成為陌生人是因為沒有覺得被允許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所謂自己的方式當然不是花天酒地,純粹就是被允許擁有自己的生活主權。
家,不能永遠都是大人跟小孩的互動,而是「我們都已經長大」的互動。
養小孩,就是要讓對方長大。
沒有操控,才有親密!

家,絕對是個大學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