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一直是基督徒引以為傲的生活型態,我們把教會視為方舟,足以抵擋世俗的洪水猛獸,既然如此,我們就需要一直把人拉進教會,甚至無所不用其極,這個傳統文化被我們稱為「傳福音」。
在這樣的思維之下,信徒普遍被要求「委身於教會」,意思就是「固定在一個教會」,然而,基督徒卻很少檢視,這樣的傳統文化是否合乎聖經,同時也無暇去思考,這樣的作法究竟效果如何。
或者我們換個說法:「基督徒有沒有想過,教會外的人如何看待我們?」
當然,我們已經有自己的答案,我們認為不來教會的「外邦人」根本不了解我們,我們是被「分別為聖」的,我們受不了別人說我們自以為是,我們將這些委屈視為「為義受逼迫」,卻忘了耶穌當年的教導。
耶穌當年要你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在耶穌降生的時候,天使向牧羊人顯現時說的是「我報給你們一個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可見,福音的本質是通俗的,是每個人都聽得懂的,福音可以改變『萬民』的生活方式。
但是,以華人為例,我們的基督徒比例百年來一直很低,低到我們必須很看重人數,用增長來壯膽,這是基督徒的生存焦慮,至於聖經裡的「往普天下去」就跟牆上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樣,是個口號罷了。
當我們回顧使徒行傳,我們會發現,「教會」不是建築物也不是宗教活動與儀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群基督徒效法耶穌怎麼生活的方式,絕不是每週數次的宗教聚會。
問問身邊的未信者,什麼是教會?
標準答案就是宗教組織或財團法人,不然就是掛著十字架的建築物,亦或是慈善團體,甚至是可以奉獻節稅的地方。
更具體來說,教會只是基督教的廟,只不過不叫善男信女而叫弟兄姊妹而已。
這樣的錯誤印象是群眾會錯意還是基督徒表錯情,值得深思!
馬丁路德五百年前勇敢地推翻了錯誤的信仰模式,我們稱為「宗教改革」,五百年後的我們,有沒有勇氣自我突破,追求「升級版宗教改革」?
當一個教會為人數訂下目標,為奉獻訂下目標,這已經不是教會而是基督教的廟了。
使徒行傳說「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這句話今天依然有效,因為幾千年來,得救的人天天都在增加,只是沒有出現在「貴教會」而已。
聖經裡的人數增長指的都是「得救的人」而不是貴教會主日崇拜出席人數,或是某個地區的基督徒比例。
當教會強調人數,這個教會已經僵化了,因為強調人數畢竟是一種「封閉思想」以及「業績思想」,教會唯一關心的人數只有天國得救的人,所以保羅才說禱告的第一順序就是「為萬人懇求」。
唯願全天下基督徒都敞開心胸以神國為念,也天天以蒼生為念!
當然,我們已經有自己的答案,我們認為不來教會的「外邦人」根本不了解我們,我們是被「分別為聖」的,我們受不了別人說我們自以為是,我們將這些委屈視為「為義受逼迫」,卻忘了耶穌當年的教導。
耶穌當年要你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在耶穌降生的時候,天使向牧羊人顯現時說的是「我報給你們一個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可見,福音的本質是通俗的,是每個人都聽得懂的,福音可以改變『萬民』的生活方式。
但是,以華人為例,我們的基督徒比例百年來一直很低,低到我們必須很看重人數,用增長來壯膽,這是基督徒的生存焦慮,至於聖經裡的「往普天下去」就跟牆上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樣,是個口號罷了。
當我們回顧使徒行傳,我們會發現,「教會」不是建築物也不是宗教活動與儀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群基督徒效法耶穌怎麼生活的方式,絕不是每週數次的宗教聚會。
問問身邊的未信者,什麼是教會?
標準答案就是宗教組織或財團法人,不然就是掛著十字架的建築物,亦或是慈善團體,甚至是可以奉獻節稅的地方。
更具體來說,教會只是基督教的廟,只不過不叫善男信女而叫弟兄姊妹而已。
這樣的錯誤印象是群眾會錯意還是基督徒表錯情,值得深思!
馬丁路德五百年前勇敢地推翻了錯誤的信仰模式,我們稱為「宗教改革」,五百年後的我們,有沒有勇氣自我突破,追求「升級版宗教改革」?
當一個教會為人數訂下目標,為奉獻訂下目標,這已經不是教會而是基督教的廟了。
使徒行傳說「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這句話今天依然有效,因為幾千年來,得救的人天天都在增加,只是沒有出現在「貴教會」而已。
聖經裡的人數增長指的都是「得救的人」而不是貴教會主日崇拜出席人數,或是某個地區的基督徒比例。
當教會強調人數,這個教會已經僵化了,因為強調人數畢竟是一種「封閉思想」以及「業績思想」,教會唯一關心的人數只有天國得救的人,所以保羅才說禱告的第一順序就是「為萬人懇求」。
唯願全天下基督徒都敞開心胸以神國為念,也天天以蒼生為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