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

表面隨和,內心固執?


「好人」是我們文化中一個抽象卻堅若磐石的概念!
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群體,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好不好相處」,那麼,什麼才是好相處?當然就是「隨和」。
「隨和」這二個自非常有意思,就是「隨便,和平就好」的意思,鼓勵大家隨遇而安,以和為貴。


在這樣的文化之下,大家都很努力融入團體,當一個隨和的人。
這當然是一件好事,隨和帶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何樂而不為?

問題是:「這個隨和是表面還是性格?」
這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當隨和從「表面」深化為「內層」之後,我們以為自己很隨和,身邊的人卻往往覺得我們很固執,這真是有趣,難道我們固執當一個隨和的人也是一種固執?

其實不是這樣,我們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隨和的百分比很高就是隨和,一百件事我有90件事都放棄自己的意見,只有十件事堅持,難道我還不夠隨和?一定要百分百配合才是隨和?
事實上,這就是表面的隨和,因為你一直在退讓,然後為自己設了底線,你並沒有在與人共處的過程中真正表達自己的想法,通常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不曾擁有自 己的想法,我們從小被教育當一個隨和的人,久了以後,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想法與感覺,只知道「我是一個隨和的好人」,殊不知,這只是比較高階的「討 好」,終究會形成一種固執的個性。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真正的隨和是「先知道自己的立場,然後判斷這個立場跟意見並非重要到值得堅持,所以很清楚地放下」,正因為了解自己的感覺,也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不要什麼,才不會給人固執的感覺。

固執不是堅持己見,而是活在盲點中不自知才是固執。
如果可以很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通常可以獲致彼此尊重的良好結果,那是一種溝通,我們給人固執的感受其實是因為人家不知道我們為何堅持,也就是「無謂的堅 持」,我們隨便抓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來堅持自己的立場,但是真正的原因其實只為了無意識掩飾缺乏安全感或是捍衛自卑感,我們不喜歡被侵犯,但是又想當隨和 的人,矛盾就出現了。

耶穌的心裏柔和謙卑,但是卻絕不妥協,儘管如此,他卻又跟罪人一同座席,這種真正的隨和來自他十足清楚自己的使命感,於是,隨和卻不隨波逐流,堅持上十字架卻不被視為固執。
隨和與固執的微妙相關,值得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