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9日

怎麼知道聖經有沒有錯?---「聖經偷偷問」之3


這真是個麻煩的問題…哪裏麻煩?
就是定義「有沒有錯」很麻煩,您說的是印刷有沒有錯還是翻譯有沒有錯或者是詮釋有沒有錯?還是作者有沒有誤解聖靈的啟示,以致於寫錯?


大家大概不知道,我們目前讀的聖經其實是過濾過的,所以66卷稱為「正典」。
沒收進來的就是「次經」,也就是具有參考價值,但是沒有重要到「非讀不可」的地步,為什麼會有「正典」這種觀念?原因很簡單,古代信徒又不是笨蛋,您會問的問題,古代信徒也會問,您會擔心聖經不準確,別人也會擔心哪,這個確定無誤的過程就產生了「正典」。
(各位或許不知道,古人還發現有人冒名寫信呢,最熱門的就是用保羅的名字寫了一堆信,根本就是山寨聖經,經過古代專家認定是假的,所以這些冒牌信就被稱為「偽經」)。

簡單來說,就是聖經這本書之所以源遠流傳,就是因為當初經過嚴謹的過程去定義出來的,可不是文筆好,粉絲多就可以入選聖經,因此,如果我們現在讀的聖經有問題,那就是當時評審委員的錯啦。
那麼,誰是評審委員呢?
先從舊約說起~~~
舊約正典的形成過程非常久,大家都知道舊約分成「律法書」「先知書」跟「聖卷」或是「歷史書」,光是這些古籍能夠被認定,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嚴謹複雜的過程,就像咱們所謂「四書五經」還不是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認定的?!
誰是評審?當然是「拉比」以及當時的權威人士,更重要的是聖經本身的歷史真實性。
至於舊約39卷何時定案?這就眾說紛紜了,或許可以從新約正典的形成來模擬一下,因為過程應該差不多。

耶穌升天以後,傳福音的使徒開始意識到寫作的必要,但是山寨本跟其他書信滿天飛的情況下,到了西元140-200年左右,就有人開始宣布自己的聖經版本, 這個做法自然會引起爭議,所以大家就開始思想,到底對一個基督徒來說,他應該讀哪些經卷,這個過程到了西元367年復活節亞他那修寫信給亞歷山大教會的時 候就清楚寫出新約27卷,然後在西元397的迦太基會議就很確定這件事了。
以常理推斷,確定哪些經卷是信徒必須閱讀的,幾乎都經過「開會」,與會者也都是信仰上的重量人物,然後這些決定也必然在後來的歷史一再被質疑,這就是教會歷史。
到了現代,聖經學者對於聖經背景的各種說法更如雨後春筍,但這都無損於聖經的內容所要傳遞的真理。
千萬不要以為提出質疑的都是未信者,其實很多基督徒都勇敢地質疑聖經某些記載,不是懷疑沒有這回事兒而是懷疑傳統詮釋的角度有沒有問題,但並沒有阻礙他們是基督徒的事實,因為他們只是想澄清自己沒有信錯而已。
至於如何解釋聖經,那就可以爭論到語無倫次啦,舉例來說,創世記說上帝用七天造世界,這個七天就等於我們今天的24小時嗎?當然有可能,但是也存在著別的 可能,這是允許我們去研究的,重點是我們相信上帝創造世界,所以當你說「我也不知道這七天是怎樣的七天」並不會阻礙你是基督徒的事實,你不能說「聖靈不是 住在你裡面嗎?你應該有信心相信上帝在七天之內辦得到啊…」。
我們當然相信上帝可以在七天之內辦到,我們也可以相信上帝在七分鐘之內辦到,但是我們的確不是很確定上帝到底怎麼做的,因為我們不在現場啊。
其實,歷世歷代的神學家對於聖經的記載甚至對於現有66卷的合法性都提出過質疑,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是基督徒。

有一個觀念,大家要先了解,那就是「只要有理性,就會質疑」,真正的相信往往是透過不斷質疑的過程而漸漸釐清的,所以基督徒在基要真理不動搖的前提下,持續質疑我們有沒有信錯,這當然是好事,懷疑聖經有沒有「人為」疏失導致我們被誤導而誤會上帝,這也無需苛責。
所以,當我們說「聖經沒有錯」的時候,其實每個人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在關鍵真理的論述上沒有錯,也有人認為「反正就是絕對沒有任何錯,只是我們無法理解這麼細而已」。
可見,大家在乎的是,對於「聖經沒有錯」的態度是一致的,也就是我們願意用聖經來對焦我們所相信的上帝。

想知道聖經有沒有什麼地方出錯?
那就先把聖經讀幾遍再說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