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人生是自己「選」出來的 (2015改變帶來醫治19)

台灣和美國都快要選總統了,大家都很重視這種高層次的選舉,只不過,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真正關鍵的選擇其實是「自己的人生」。

基本上,一個人最重大的條件幾乎都不是自己選的,包括:
1. 性別
2. 父母姓氏與家庭背景
3. 出生年代與離世方式
4. 基因與聰明才幹
5. 外貌與某些健康狀況(遺傳疾病)
但是;只要人生經驗豐富一點的人就會承認,表面上看來,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勝負關鍵,但是其實真正影響自己幸福指數的,幾乎都是自己的選擇,包括:
1. 婚姻(單身或結婚)
2. 工作
3. 生活方式(飲食起居)
4. 休閒娛樂與運動
5. 信仰
上帝賦予我們許多先天條件,這是上帝的選擇與決定,我們無從置啄,反正「多給誰就像誰多要」,這也是一種公平。
我們在這些限制之下如何展開自己的人生,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怨不得別人。
所謂「選擇」還包括「願望」在內。
人跟動物最大的差別就是「人會許願」以及「人的自由意志」。
人是活在夢想與期待中的,把一個人的願望拿走,這個人大概只剩下「動物性存在」的生活方式而已,也就是每天吃喝拉撒睡,然後找同伴,找樂子。
因為有願望,所以我們開始選擇,一個沒有盼望的人,生活一定很隨便,反正沒什麼差別。
當我希望將來退休無憂無慮,我就會開始選擇「存退休金」。
當我希望提早退休,我就會選擇跟現在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希望瘦一點,但是還敢選擇大魚大肉跟含糖飲料並熱衷宵夜,那就證明我自己不切實際,做白日夢。
這種人多嗎?
多?
簡直是「氾濫」哪!
為什麼?因為我們從小就活在「規定」裡頭,我們的願望都是別人的願望,我們現在都年過半百了,還是無法辨識自己的願望跟選擇。
想想看,補習是願望嗎?安親班是選擇嗎?甚至我們現在的工作乃至婚姻恐怕都不算是自己真正的願望跟選擇,連投個票都要「含淚」,人生哪兒來那麼多自己的願望跟選擇?
這就是你我的文化現實。
昨天去探訪一個家庭,跟父母談話的時候,五歲小孩過來問,可以「看電腦嗎?」得到允許以後,他看了三十分鐘就自動關掉,然後去玩積木,因為父母非常用心照顧他,一直在培養他自我選擇的能力,只要跟他解釋「為什麼只能看30分鐘」,他就開始練習選擇關掉電腦,父母根本不必疾言厲色,威脅利誘,因為這種能力是長期緩慢培養的,是從小很多小事累積的。
選擇感情,選擇工作,選擇生活方式,選擇信仰,都是一種「實現願望」的過程。
今天的選擇也決定了未來在上帝面前受審判的不同結局。
約瑟選擇了牢獄之災也不肯成為護衛長夫人的地下情人,這個選擇扭轉了他的未來,讓他成為宰相。
趁著假日,不妨回味一下「回到未來」這部經典電影,不同的選擇就整個是不同的人生啊!
明日進度:p.159-16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