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名老百姓來說;一個月16 萬已經是很高的收入,但是對桃園副市長來說顯然不夠,甚至連遠雄涉案收押的董事長來說,都可以公開說「沒給錢會造成大家的困擾」,可見;這種「回扣文化」依然根深蒂固,簡單說就是「大家都要錢」。
還記得之前的林益世跟賴素如事件,都是高政經地位的人貪瀆,可見;貪財真的很要命。
身為基督徒,我們不能只是搖頭嘆息,而是要捫心自問,「如果是我,能夠拒之千里之外嗎?」
政府高官跟我們不同之處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機會」,不管是身居要職或是位處權貴,最大的風險就是「很容易有撈錢的機會」,只不過;這種機會只存在於高層嗎?我有一位警察朋友就說,連警察不拿錢有時候都有壓力,沒錯!「不拿錢會有壓力」,這跟遠雄的「不給錢造成大家困擾」是雷同的文化,當整個社會都有「貪念」的時候,腐敗是必然的。
還記得之前的林益世跟賴素如事件,都是高政經地位的人貪瀆,可見;貪財真的很要命。
身為基督徒,我們不能只是搖頭嘆息,而是要捫心自問,「如果是我,能夠拒之千里之外嗎?」
政府高官跟我們不同之處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機會」,不管是身居要職或是位處權貴,最大的風險就是「很容易有撈錢的機會」,只不過;這種機會只存在於高層嗎?我有一位警察朋友就說,連警察不拿錢有時候都有壓力,沒錯!「不拿錢會有壓力」,這跟遠雄的「不給錢造成大家困擾」是雷同的文化,當整個社會都有「貪念」的時候,腐敗是必然的。
「肅貪」表面看來不是宗教議題而是社會議題,但是;骨子裡其實是信仰問題而不是社會問題。
大家都是高知識份子,都受過教育,大家都是好人,但是「遇到錢」就會出事情,這往往是信仰層次了。
信仰不是宗教儀式而是「生活方式」,基督徒如何「貪財是萬惡之根」?是十誡最後一誡「不可貪愛…」的教條衍申,還是真的是一種「信仰層次」的信念?如果真的是信仰,那就不只是「避免貪瀆」而已,而是整個生活方式的改變。
大家都是高知識份子,都受過教育,大家都是好人,但是「遇到錢」就會出事情,這往往是信仰層次了。
信仰不是宗教儀式而是「生活方式」,基督徒如何「貪財是萬惡之根」?是十誡最後一誡「不可貪愛…」的教條衍申,還是真的是一種「信仰層次」的信念?如果真的是信仰,那就不只是「避免貪瀆」而已,而是整個生活方式的改變。
所謂「貪」的根源就是「覺得不夠」,這是最簡單的定義。
覺得一個月16萬不夠,覺得1600萬不夠,覺得只拿一次不夠…
這種「不夠」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同樣覺得每個月薪水不夠,銀行存款不夠,退休保障不夠…
這些不夠當然可能是真的,但是也有可能是假的,因為「不夠」可以是科學數據也可以是心裡感受。
如果「不夠」指的是修養不夠,學問不夠,知識不夠,思考深度不夠,愛心不夠,那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是物質上的不夠,那就真的要審慎評估:「是真的不夠還是不滿足的不夠」。
知足常樂是古訓,但是卻漸漸失落,人與人之間很少這樣彼此勸勉了,大家的焦點都是「買新車」「入新厝」「穿新衣」「拿新包」還有一大堆很炫的3c產品,我們很少像長輩們談論生活心得並彼此規勸,也就是說「現代人整個生活方式的轉變」才是問題核心。
如果基督徒之間的談話也以「美食」「錦衣」為主,雖然不涉及貪瀆,但是依然沒有活在一個好的規律中。不是基督徒不能談美食或是時尚這類的話題,而是說這類的話題不會是「重心」,如果基督徒滿腦子想的也是「如何賺錢」,那麼;「貪財」依然侵蝕我們的心。
不談如何賺錢要怎麼生活?因為經濟壓力很大呀!
耶穌說的是「先求神的國」,也就是「先問問自己對世界有何貢獻」,如果這個世界需要你,你就不會餓死,這是聖經的思維。
不問自己存在的價值,只問自己「如何光鮮亮麗」,那就是優先順序的錯誤,就算賺得全世界,最後還是會賠上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個m型社會,不是錢不夠而是「分配不均」,想要有合理的分配除了制度面要強化,人民的心理素質更是關鍵,如果我們都關心「上帝創造我來這裡的目的」,我們就能找到定位,就會滿足,也會得到合理的經濟報酬,這才是優先順序。
「錢再多都不夠」是貪瀆的本質,但願你我從中甦醒!
覺得一個月16萬不夠,覺得1600萬不夠,覺得只拿一次不夠…
這種「不夠」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同樣覺得每個月薪水不夠,銀行存款不夠,退休保障不夠…
這些不夠當然可能是真的,但是也有可能是假的,因為「不夠」可以是科學數據也可以是心裡感受。
如果「不夠」指的是修養不夠,學問不夠,知識不夠,思考深度不夠,愛心不夠,那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是物質上的不夠,那就真的要審慎評估:「是真的不夠還是不滿足的不夠」。
知足常樂是古訓,但是卻漸漸失落,人與人之間很少這樣彼此勸勉了,大家的焦點都是「買新車」「入新厝」「穿新衣」「拿新包」還有一大堆很炫的3c產品,我們很少像長輩們談論生活心得並彼此規勸,也就是說「現代人整個生活方式的轉變」才是問題核心。
如果基督徒之間的談話也以「美食」「錦衣」為主,雖然不涉及貪瀆,但是依然沒有活在一個好的規律中。不是基督徒不能談美食或是時尚這類的話題,而是說這類的話題不會是「重心」,如果基督徒滿腦子想的也是「如何賺錢」,那麼;「貪財」依然侵蝕我們的心。
不談如何賺錢要怎麼生活?因為經濟壓力很大呀!
耶穌說的是「先求神的國」,也就是「先問問自己對世界有何貢獻」,如果這個世界需要你,你就不會餓死,這是聖經的思維。
不問自己存在的價值,只問自己「如何光鮮亮麗」,那就是優先順序的錯誤,就算賺得全世界,最後還是會賠上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個m型社會,不是錢不夠而是「分配不均」,想要有合理的分配除了制度面要強化,人民的心理素質更是關鍵,如果我們都關心「上帝創造我來這裡的目的」,我們就能找到定位,就會滿足,也會得到合理的經濟報酬,這才是優先順序。
「錢再多都不夠」是貪瀆的本質,但願你我從中甦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