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從五月天到草東 金曲獎世代交替的意義

金曲獎或許已經不是大家關注的熱門議題(至少不如過去熱鬧),但是,不可否認,金曲獎作為流行音樂的門面,每一屆的潮流依然值得拿出來討論。

剛剛結束的28屆金曲獎恰恰就引起這樣的分歧意見。本屆最大贏家是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很多讀者或許很陌生,這並不奇怪,因為這也是許多雜音的來源。

流行音樂反映時代更迭
喜歡的人說這是新的時代主流,唱出新世代的心聲,不喜歡的說,這是什麼東西,難聽死了。不論如何,得獎之後,這個樂團的點閱率必然大大提升,支持與反對的論述也就更激烈了。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音樂非常主觀」,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原因去喜歡或是討厭一種音樂,草東的得獎感言也是「謝謝評審欣賞不一樣的我們」,這也是他們對自己的定位。 「音樂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時代性」,有時風起雲湧,有時浪濤盡,潮汐無痕,誰也說不準,只能茶餘飯後,事後諸葛。如果純粹從「時代」來說,後浪即使推不動前浪,算算時間,其實也該差不多了,畢竟天團五月天也唱廿年了(不知不覺啊),這次眾望所歸拿下最佳國語專輯《自傳》也是相隔四年半才發的新片。
正因台灣整體環境的時代因素,讓流行文化準確地反映出了當中的崎嶇坎坷,不要說演出者辛苦,就連主持人都不好找了。以前動不動就百萬金曲的時代早就走入了歷史,彼岸砸金無數的大型歌唱選秀節目更是凸顯台灣演藝界的形單影隻,金曲獎面對的不只是舞台上的世代交替,更是舞台背後整個大時代的更迭變換。
正因音樂在尋找自己的時代,所以草東唱出了無奈與痛楚,這跟上一代五月天的「逐夢」旗幟大異其趣。草東得獎作品《大風吹》描述的是被同儕排擠的無解經驗與嘲諷,但又沒有那麼憤世嫉俗,唱腔又很獨特,讓喜歡跟排斥的人壁壘分明。

傾聽從夢想到失落的聲音
草東沒有得獎以前就有很高的討論性,該不該得獎各有立場,但是引起很多討論,無可諱言,他們代表了某一種聲音,他們還是在乎「理想與夢想」,只是有更多「失落與無奈」,這其實已經無言地透露著時代的無情,但是又有誰真正在乎?
政府嗎?爸媽嗎?學校嗎?還是教會?
沒有控訴,卻有嘆息!其實,音樂跟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生活經驗很容易從音樂反映出來,我喜歡關注金曲獎,從中吸取我所忽略的社會脈動。
對許多讀者來說,金曲獎恐怕非常遙遠,因為整個台灣社會早就不是「共同關注某個頒獎典禮」的時代了,但是金曲獎其實一直在透露一些社會訊息,畢竟,流行文化是一種縮影,不管讀者欣不欣賞,這都是彼此理解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基督徒不必排斥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有好有壞,有些旋律歌詞不知所云(俗稱靡靡之音),但也有些發人深省或是雋永愉悅。同樣地,有些詩歌可以把人帶到主面前,有些詩歌也只是對上帝歌功頌德而已。
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流行音樂知道身邊某些人的感受想法,不管喜不喜歡流行音樂,至少金曲獎刺激我們認識一個獨特的聲音,「時代」總是醞釀著新的聲音,好不好聽,見仁見智,但是那份真摯與誠懇,那份活著的用心,值得基督徒細細品味。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08828#ixzz4tJCnqlI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