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有說「有機教會」?
當然沒有!
所謂有機教會只是因應當前教會逐漸老化而「自然轉化」所提出來的「現代語」。
有機教會甚至就是一本書的名字(校園書房可以買)
作者說:「降低開教會的門檻,提高作門徒的標準」,可謂一語道破。
也就是簡化教會組織,提升信徒信仰品質。
可是;教會就教會,行之數千年,幹嘛另立新詞叫「有機教會」?
如果您是基督徒,應該知道,教會歷史上稱基督教為「新教」吧?
我們目前所謂基督教,基本上是馬丁路德改教的結果唷,從耶穌時代「教會」這個名稱就存在,但是隨著不同時代,教會的風貌卻一變再變,所以這個有機時代出現「有機教會」也不奇怪。
有機教會其實不是某個新興宗派的名稱而是一種新的教會概念。
以台灣為例,現有教會多數還是有個「宗派背景」,什麼長老會啦,信義會啦,靈糧堂啦…反正就是有加盟的聯鎖店啦。
在過去,某些宗派之間是有恩怨的,不是台灣結的怨,而是馬丁路德引爆的。
事情是這樣的,自從公元900年開始,教會就非常腐敗,到了1517年也就是將近500年前,馬丁路德實在看不下去,於是引爆宗教改革,從此基督教變新教,與舊教(天主教)分道揚鑣到今天。
新教各自開花,回不去舊教的中央集團(教皇),但是彼此看法分歧,這就是結怨的起頭。
關我們啥事?本來就不關我們的事,所以;漸漸地,在台灣就沒什麼吵鬧,形成教會一片祥和,彼此尊重的好光景。
不過;這五百年來,新教還是維持著舊教的組織運作,上頭要有「大人」管著,這也無可厚非而且極端符合華人官僚文化,就這樣;牧師跟長老還有許多名稱不同的教會領袖就一直「領導」著教會。
不知不覺,60年過去了,社會氛圍早就脫胎換骨,教會領袖也世代交替,愈來愈多人發現「傳統教會」這個當年的皮袋開始漏水了,而且不分宗派都一樣老化,有老牧師為了退休金翻臉的,有教會組織世俗化企業化的,還有教會財團化等等過去沒聽過的…紛紛出籠。
於是;教會裡頭許多真理裝備扎實的信徒覺得不對勁,教會中也不再是一言堂,信徒的知識水準提升,對聖經的認識與信仰的辨識也強化,不再可以跟從「愚民政策」,就這樣,大家愈來愈質疑「一定要這樣嗎?」這就產生了「有機教會」的概念。
所謂「有機教會」就是不再幫信徒貼標籤說「你是某個教會」的,也就是把教會之間的牆拆掉了,每週都讀使徒信經說「聖徒相通」,那就把教會資源放出來啊,大家都是大人了,為何腦袋有很多「需要批准」的想法呢?
教會一定要有十字架招牌的建築嗎?一定要有「掛牌牧師」嗎?
一定要「委身某個教會」嗎?不是「委身基督」嗎?
為什麼進了教會,生活圈子愈來愈小,這樣正常嗎?
教會需要治理的是「真理不要偏差」,可是現存教會幾乎都在管理組織,牧師變成「總經理」,信徒直接把腦袋放空,跟著教會領導往前走,這樣是神的心意嗎?
這些想法當然大逆不道,但是接受度卻愈來愈高,因為信徒開始自己讀經了,發現聖經的教會好像不是自己現在去的教會啊。
誰規定十一奉獻一定要放在某個教會組織?我自己不能決定奉獻給誰,一定要丟進一個袋子或箱子再讓我不熟的人(長執)決定我的奉獻怎麼用?(通常是建堂啦)
所以有機教會鼓勵信徒自己找奉獻對象,反正收奉獻的開收據,鼓勵信徒跨教會合作,鼓勵「簡單教會」,鼓勵作光作鹽,鼓勵職場開拓,鼓勵家教會…
看在我這種傳統教會的人眼中,簡直是「反了,反了」,但是經過這幾年,我也只好承認以前「錯了,錯了」,讓聖靈帶領基督徒群體為社會付出實在是「對了,對了,就是這樣」而不再是「怎麼可以…」
有機教會不重組織卻重視行動力,沒有階級卻強調彼此相愛。
簡單說;有機教會就是傳統教會的改良版,主要同工與領袖幾乎全數來自傳統教會,只是強調橫向連結,沒興趣上下階級,重視不必開會的合一(以免不出席開會的被說成「不合一」),教會領袖的角色是「成全信徒」而非「領導」,是「洗腳」而不是發號施令。
這是網路時代,也是平行時代,彼此相愛,彼此合作。
舊皮袋教會找的是「接班者」跟「路線」,新皮袋教會找的是「未信者」與「接線」就是如何跟這個失控的社會接頭。
有機教會不是革命而是接棒,讓過去60年辛苦耕耘的教會開花結果,這個甜美的神國園地果子屬於每個基督徒。
不再相咬相吞,不再壯大自己,不再分門別類,不再高舉英雄,全體以「神國優先」,教會永遠不可能完美,但至少比現在簡單。
你可以不同意,但是很難「阻止」。
總之;二千年來,教會一直在前進,我們只是過程,但是神的心意終必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