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1日

萬惡之根---幸福說明書之八(第七章)

幸福需不需要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沒聽過「貧賤夫妻百事哀」嗎?所謂「錢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就是提醒大家幸福與金錢之間的關係。
雄心壯志跟甜言蜜語都不能當飯吃,尤其現代社會;又不是家裡後頭有一畝田,門前可以停車兼曬蘿蔔乾,「經濟能力」早就是維持幸福火爐的柴火了。
但是;金錢就等於幸福嗎?卻又不是這樣!
很多有錢的人用錢弄出金屋藏嬌跟三妻四妾,又或者花錢圓夢環遊世界,卻還是找不到幸福的感覺。

我認識一位企業家,當年讀大學沒錢只好含淚把從小集郵的所有家當都變賣了,等他開始賺錢;第一件事就是花二百萬把當年所有的郵票都買回來每天欣賞,然後過二個月就用180 賠售,因為沒意思了。

沒錢的人覺得幸福很遙遠,有錢的人卻也未必保證擁有幸福,這真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大家都知道幸福是一種心理感受,而且這個感受跟錢直接相關,到底這個感受是什麼呢?答案就是「安全感」!

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安全感就是走到天涯海角都不孤單也不懷疑,金錢之所以讓人覺得安全是因為不止可以「購買」所有的身體需要,還能消費很多心理需求。
我們都希望有錢,因為可以住在想住的地方,平日有鬧中取靜的便利住宅,假日有好山靜水的高級別墅,屋子裡可以擁有想要的設備,包括健身房跟游泳池還有按摩浴缸以及音響視聽,車庫裡停了至少三部車,包括一部四輪傳動車,一部休旅車還有一部超級跑車,最裡面還有一部重型摩托車,放假的時候可以經常出國,穿衣服當然也很有品味,來往的朋友也不會是市井小民,到了這個地步,身邊的異性也幾乎是「隨心所欲」,想要有誰陪就可以有誰陪,一大堆人抽號碼牌在排隊。
沒有人會否認這就是成功,但是如果要同時定義這就是「幸福」恐怕就沒這麼簡單了,上述生活對現代人是奢侈但是對古代貴族來說卻易如反掌,只不過把今天的逛街改成打獵而已,家裡頭動輒有幾十個僕役,那才是享受,但是翻翻歷史課本;這些人幸福嗎?就連中國名著「紅樓夢」寫的都是藏污納垢的大戶人家。
因此;聖經對於幸福有不同的指引,聖經說「有衣有食就當知足」,甚至警告「貪財是萬惡之根」,言下之意就是「千萬不要想用錢財來累積幸福」,耶穌要人把錢用在別人身上,那就是積財寶在天上,耶穌也用一個比喻說到一個不斷擴張財富的財主自以為那就是幸福,但是卻不知道看不看得見明天的太陽。

現代人對金錢的渴望常常成了幸福的絆腳石!
我在醫院探訪過不斷賺錢養家的男人,他不眠不休地賺錢;想給家人幸福卻犧牲了跟孩子的相處,以至於照顧他的孩子跟他不熟,只能無言以對,十天後就天人永隔。

每天一早,父母就起床打拼,為的是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但是會不會只是舍監功能?當我們照顧生活基本需求就已經疲於奔命的時候,會不會犧牲了更重要的心理需求?孩子或是家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麼?我們曾經認真想過嗎?還是只能聳聳肩,一聲「不然怎麼辦?」就繼續回到日復一日的忙碌?
我們把孩子送進最貴的學校然後鬆一口氣,卻不關心這樣做到底對他好不好?口口聲聲愛一個人,但是根本不理解他的真正需求與感受?難怪幸福不見了!

作者在這一章只提醒一件事,就是「好好理財」而不是「如何發財」,太多的夫妻以為發財就會幸福卻不知道「理財」才是關鍵。
發財是累積金錢,理財是使用金錢。
發財是擁有金錢,理財是規劃金錢。
發財是為了享受,理財是為了知足。
發財是一種技巧,理財是一種智慧。
跟錢的關係對了才會有幸福。
錢是時間賺來的,代表了時間的運用。
錢是拿來消費的,代表了優先的秩序。
錢是青春換來的,代表了價值的取捨。
錢是上帝供應的,代表了天人的主權。
在金錢上謙卑表示我們是對的人!
減少負債表示我們不隨便預支未來!
慷慨奉獻表示我們是錢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智慧理財(投資與儲蓄)表示我們對錢的看法正確無誤。
多數的人對錢根本沒有足夠正確的認識,因為相關知識都是媒體傳遞或是家裡私相授受的祖傳秘方,根本不是客觀完整的正確知識。
重新思想金錢的意義跟定位是必要的,沒有正確的觀念,金錢只會阻礙幸福,因為金錢佔據了時間跟心思,這正是幸福最需要的。

所謂「家」不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即使缺乏,只要有智慧還是有幸福(記得當年跟隔壁借蔥借蒜的日子?跟雜貨店賒賬的日子?)
把錢管好,幸福就不遠了!

明日進度
第八章:性的自由 p.200-225

今日思考
1. 我對金錢的看法有沒有需要改變之處?
2. 我是否讓賺錢阻礙了幸福?(光是『擔心沒錢』的壓力 就阻礙幸福了)
3. 我是否過度羨慕有錢的人,嚮往一種虛擬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