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本來就是用每主日的講台激勵會眾啊?!
這是「傳統」還是「正統」?很多人沒有探究,答案其實是「傳統」!然而;這種傳統作法似乎漸漸遭到了考驗,因為網路的發達漸漸瓦解上一個世代的「大型教會」思考模式,目前海外發展最快的不再是「定點大型聚會」的教會;而是滲透力強的網路教會,這也被視為教會趨勢的下一個主流,而且更符合聖經。
所謂「網路教會」並非過去所認為的「虛擬教會」只在網路聯繫,而是「透過網路加強實境互動」的「家庭教會」或是「小組教會」,這種教會網絡突破傳統教會時間與空間限制,運用網路隨時彼此關心代禱,大大改善了過去「一週見一次面」的教會模式更打破了「行禮如儀」的傳統,跟過去更大的差異就是「不再以講台為信仰中心」而是以「互勉行道」作信仰中心,反正這年頭從網路上找一篇好道不難,聽了以後「如何行道」反而成為信仰核心。
這確實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寧靜宗教革命。
不可否認;當代基督徒幾乎都是在「講台薰陶」下長大的,一想到信耶穌就想到「聽牧師講道」,這本來很正常,因為包括耶穌自己都進會堂傳講真理,所以「基督信仰看重講台」絕對不是問題,因為信道是從聽道來的。
那麼;問題在哪裡呢?問題顯然在於;聽道以後的「行道系統」,也就是說;當「行道」被忽略,「聽道」是王道,那麼;「好不好聽」就會變成最重要的事,在沒有「媒體娛樂」的時代,「好不好聽」還不至於偏離真理太多,但是隨著時代演進,講台確實已經逐漸演變為「舞台」,現在不只是「詩歌好不好聽」,還牽涉到「整個舞台好不好看」(甚至,咳咳……要看台上的人長相跟穿著好不好看啊)最要緊的是,參加一個聚會以後「感覺如何」,有沒有被激勵?
所以,傳統的講員很容易跟著時代走上「激勵大師」路線,因為忙碌的現代人難得抽出時間來「聽君一席話」,台上講員當然要使出渾身解數來激勵會眾。
問題是,聖經是這樣教導的嗎?耶穌是這樣示範的嗎?顯然不是呢!
翻開四福音會發現,耶穌跟現代講員很大的差異就在於「舞台魅力」。
耶穌從來不煽動群眾,更不走「激勵大師」路線,他看重講台也尊重講台,完全以實實在在「解開神的道」為首要,所以他以「講道有能力」聞名,不是以「豐富的肢體語言」或是「尖端的流行文化」著稱,他甚至不把所有的焦點放在「講台」跟「群眾」,而是花許多時間帶領門徒,也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講道是必要的,但是在登山寶訓的結論中;耶穌已經清楚堅定地宣示:「聽道是為了行道」,只聽道不行道就是把房子蓋在沙土上,是禁不起考驗的基督徒。
翻開四福音會發現,耶穌跟現代講員很大的差異就在於「舞台魅力」。
耶穌從來不煽動群眾,更不走「激勵大師」路線,他看重講台也尊重講台,完全以實實在在「解開神的道」為首要,所以他以「講道有能力」聞名,不是以「豐富的肢體語言」或是「尖端的流行文化」著稱,他甚至不把所有的焦點放在「講台」跟「群眾」,而是花許多時間帶領門徒,也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講道是必要的,但是在登山寶訓的結論中;耶穌已經清楚堅定地宣示:「聽道是為了行道」,只聽道不行道就是把房子蓋在沙土上,是禁不起考驗的基督徒。
不管傳統如何悠久,還是要回到「正統」!
2013鼓勵所有的基督徒認清楚:「在講台上激勵會眾」並非不可以,但是效果有限,也不是基督徒聚集的主要目的,基督徒聚集是要「明白真道然後照著去做」,這樣就會發光,比教堂屋頂褂的大號發光十字架更有深層意義(我們以前習慣的高聳十架當然也有溫暖人心的作用,但是更多是『照明作用』,不是嗎?)
講員是誰?重要嗎?當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讓會眾知道「聖經要我們怎麼做」。
參加了一場很棒的特會,聽了一篇很激勵人的信息,當然感謝主,這都很好,不是不好,但是能維持多久?這是需要被討論的問題。
就算台上的講員解經很棒,台下的人若只是拍拍手,然後去買他的書,聽他的影音,這樣的基督徒還是「獨善其身」,太遺憾了。
參加了一場很棒的特會,聽了一篇很激勵人的信息,當然感謝主,這都很好,不是不好,但是能維持多久?這是需要被討論的問題。
就算台上的講員解經很棒,台下的人若只是拍拍手,然後去買他的書,聽他的影音,這樣的基督徒還是「獨善其身」,太遺憾了。
基督徒不再把講台當舞台,遠離「敬拜娛樂化」的陷阱,不把講員當「激勵大師」而是「好好從講台領受神的話」,然後跟弟兄姊妹一起行出來,這樣的信仰必然為身邊的人帶來影響。
教會大不大?牧師出不出名?又有何重要?您說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