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整個台灣都在關注世大運,但是,你運動嗎?所謂「運動人口」是有標準的,那就是「每週至少三次進行半小時以上的運動」,才稱得上運動人口,更簡單的算法是,最好每兩天,或是每隔一天就運動半小時。
台灣運動人口大約有三成多,但是普遍來說,台灣的心血管疾病還是偏高,十大死因第一名是癌症,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肺病,第四名腦血管疾病,第五名糖尿病。以上疾病都是需要運動改善病情,可見運動有多重要。
紐澳運動風氣興盛
剛剛結束的亞洲盃籃球賽,第一次轉入亞洲盃的澳洲只派出第二隊,還是全勝封王,平均每場贏29分;昔日亞洲霸主中國落居第五,中華隊則是慘不忍睹,連對上香港都是「險勝」。當然,一場盃賽不足以斷定一個國家運動強弱,但是至少可以參考一下。有一種算法是用奧運獎牌除以全國總人口數來推算,這種算法,澳洲排名全球第二。
為何要講澳洲?因為澳洲人口2400萬,跟台灣很接近,但是卻有五種職業聯賽,而且水準相當高,棒球更是與美國大聯盟連結;至於籃球,坦白說,根本不是他們的主流運動,喜歡打籃球的就加入俱樂部玩玩而已。但即便如此,亞洲各國去跟他們的俱樂部友誼賽都是要輸廿分以上的,就連NBA都有不少澳洲球員。
以筆者過去旅居澳洲、紐西蘭五年的經驗來說,紐澳的運動風氣真不是蓋的,各種運動都有俱樂部在培養該領域的球員。整個國家的運動風氣主要是從小養成,不管游泳還是戶外跑步都是全民運動,不是國家在培養的專業人才運動而已,是連上班族都是到公司以後去跑步,然後公司也設有淋浴設備;而紐澳的工人是上午七點就開始上工,下午三點就下班去運動,這完全是風氣使然。在當地,成為健身房會員根本是常態,即使沒有財力,國家也在每個社區設置很多廉價的運動中心,提供給一般民眾使用。
上網竟是台灣全民運動
反觀台灣,「上網」才是全民運動,年輕人在網路上從事各項「運動」,大家不出門,只要手指動一動,那就是運動了。真正運動的人反而成為「過勞專業」,體育班跟體育系夜以繼日在運動,變成「為運動而活」,但是在國際賽卻未必常有好成績?
到台灣的公園看一下,都是中老年人在運動。筆者五十多歲,有時到公園打籃球都詫異現在年輕人的體能相形遜色,正是所謂「關節硬、肌肉軟、動作笨」。雖然近些年來台灣流行路跑,但是一般人多半是三分鐘熱度,能夠持續運動數十年的,真的不多。
體育不只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門面,也是一個國家無形的體質,沒有強健的體魄就會增加醫療支出,降低生產競爭力。
對基督徒來說,我們的身體是神的殿,「健康很差,靈命很好」並不是正常現象。趁著世大運熱潮,大家還是要先進行「腦內革命」,認真思考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不只是拿著遙控器看著「代表我們運動」的選手出賽,然後在網路上痛罵表現不好的選手。
與其埋怨公共設施不足,沒有運動同伴,工作時間太長,教會服事太多,不如好好下定決心為自己負責,隨時監控自己的體能,選一個自己願意投入的運動,甚至提早一站下車走路,或是利用等捷運的時間在月台來回散步,或是上班時間隨時聳聳肩,甩甩手均可。運動這種事,不是不能,而是不想,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