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

同樣的信仰,沒有同樣的立場

這樣的情形不是第一次了……,情況已經嚴重到彼此質疑該不該以「弟兄」相稱了。其實,社會議題立場不同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同樣是基督徒,各自在聖經找支持也是可以想像的,因為往往不是在神學上分歧而是一開始的立場就已經對立,後頭其實已經沒得說了,只能把孰是孰非交給上帝,不過,搞不好,耶穌還沒來,歷史就已經給出交代了。

500年前,馬丁路德的時代,基督徒也狠狠吵過一次,只是,那次跟這次不同,那次不是社會議題而是神學立場,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既然不同,何苦再提?只是提醒基督徒,千萬不要認為「大家都是基督徒,有話好說」,這種和事佬精神不是很適用於教會歷史。
光是為了洗禮跟浸禮,可以吵到老死不相往來。預定論與自由意志論在教會歷史也吵很久。為了方言,那就再吵一次。美國基督徒為了黑奴,乾脆打上一架。中國大陸的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到現在還存在某些尷尬,這都有他的背景。
當我們說起「大家都是基督徒」的時候,真是一團和氣,一起唱「合一敬拜」,但是一扯上統獨,基督徒就分黨了,好不容易找到自己人,一談到聖靈,那就再分一次,然後只要有人強硬主張某個立場,那就準備分道揚鑣,每一次,大家都覺得問題很嚴重。
嚴重嗎?當然嚴重,不然怎會翻臉?像這次熱門的性別議題,嚴重到動搖國本了。(不管是世上的國還是天上的神國)但愈是嚴重其實愈需要清楚的論述以及更長時間的對話。很多人也很喜歡引用歷史,說「當時認為是錯的,後來證明是對的……」簡潔有力的說明往往只是讓彼此立場更分歧,因為還沒開始對話就已經用歷史來指控對方是錯的,這就完全沒有對話下去的空間,難怪,歷世歷代基督徒不管討論什麼議題,總有人到最後會說「沒什麼好說的……。」
當所有人都「各說各話」的時候,除了「情緒」,究竟還有沒有「恩典與真理」呢?這二樣可是基督徒最核心的價值呢。對了,每當這時候,還會有人出面大喊「二邊都安靜,不要吵了!」可惜,效果也不好。其實,我們只要仔細研究一下教會歷史,不難發現「同樣的信仰,本來就未必能夠帶來同樣的立場。」
我們先跳開一下,如果有二個基督徒各自支持洋基隊與紅襪隊,請問他們只要表明「都是基督徒」的身分就能各為其主加油吶喊,然後不管勝負一團和氣嗎?理論上,「是的」,理當如此,不過是一場球賽,但是實際上卻不一定這麼理想,場上球迷鬧僵了,回家以後換教會都是可能的。
用這個不倫不類的例子是想澄清一下,不要以為基督徒的「合一」是全方位的,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不是合一的,不管是政治或是經濟乃至於倫理。基督徒最不該做的事就是用「合一」去統一江湖,合一畢竟不是和稀泥,息事寧人,也不是高壓統一或是不敢表態。「害怕衝突」與「引起衝突」二種極端的心態對人對事都沒有幫助。
相反地,看清楚「總是有基督徒帶著情緒進入這些議題」反而會讓人清醒,我們不需要全盤否定二端的人,因為他們就像望遠鏡提供了事情「最遙遠的邊界」,讓所有的人看清楚最遠的地方在哪裡,他們的訴求是什麼,確定了界線,事情才有釐清的可能,同時也讓我們自問「我的立場到底在哪裡?」同樣贊成或反對,我的尺度在哪裡?我不能容忍的紅線又在哪裡?如果基督徒連自己站在哪裡都搞不清楚,那就難免氣急敗壞。
基督徒也必須看清楚「情緒」以及「不理性」的真實性,在保有各自立場的時候,多一點允許對方相反的情緒宣洩出來。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害怕衝突」的,這跟皇帝制度當然有關,只是,愈是害怕衝突反而更容易引起衝突。
舉例來說,如果身邊同時有深藍深綠的朋友,我們自己愈敏感,愈害怕得罪某一邊,我們就愈搖擺,結果自己內在的衝突甚至後來擦槍走火跟某一邊衝突的機率就相對提高。

同時跟靈恩傾向與反靈恩的朋友相處也是如此。最好的方式其實是更深入理解雙方的論述與情緒,當我們自己對鐘擺二邊認識更深,我們就愈安定,甚至對於自己本人的立場澄清也有幫助。只是,我們通常為了不得罪人,往往不小心把自己的立場也犧牲了,這只會讓事情更複雜,因為搖擺或勸架只能換來短暫的和平。
不把話說清楚然後把氣發出來,問題是不會真正解決的。聖經要我們「用愛挽回」,這句話當然也很容易成了吵架時的一種口號與武器,但卻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同樣的信仰不等於同樣的立場」,還是要把對方當弟兄看待,用愛挽回如何成為具體作法,考驗著每個時代的基督徒。

https://weproclaimhim.com/?p=57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