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基督徒的「宗教獻金」…

只聽過政治獻金,哪兒來的「宗教獻金」?莫非您說的是「奉獻」?
非也!非也!奉獻歸奉獻,聖經裡有明文教導,上網查一下就有完整說明,本文要談的是「教會紅包」啦///

???
???
什麼意思?
哎呀,你是新來的喔?

人家幫你主持婚喪喜慶,要不要紅包謝禮?
人家婚禮幫你領會伴奏要不要意思意思?
講究一點兒的,還要包給詩班啊!
難道您沒有遇過慕道朋友私下請益,整個追思禮拜應該包多少?就怕失了禮數。
讓我們繼續探討下去:
在教會司琴能不能收謝禮?
如果不能,牧師講道為什麼有薪水?
因為牧師沒有其他收入,他也要生活啊…
那我現在也沒收入,我幫教會發週報能不能有工讀費?
諸如此類的問題,簡直族繁不及備載。
事情是這樣的:
本來,一切的一切都是「免費」的,因為教會是個大家庭,主其事者就像部落裡的長老,所有的服事(服務)都是一種責任與榮耀,跟錢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也沒有「紅包」這種事,甚至更古早以前連講員費都沒有,講員抱一籃雞蛋跟幾把青菜回家是常有的事兒。
那為什麼只有牧師或是全職同工有「福利」?
那是因為他們「靠福音養生」,這就是他們的專業,也是他們主要投注時間的崗位。
但是隨著經濟逐漸改善,大家為了慰勞教會服事者的辛苦,所以漸漸有了「紅包」跟「講員費」這檔子事兒,並且加上台灣的紅包習俗,所以大家開始給紅包,婚喪喜慶,搬家生子,只要牧師來主持,就表示心意,這是好的嗎?
當然!出自內心感謝任何人的付出都是好的,但是困擾也隨之增加,會友覺得奇怪,大家在教會一起投入,為什麼會有人支薪?
尤其有些教會沒人會彈琴,只好花錢聘人協助,因為人家花時間來幫忙,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總有人覺得怪異,會不會有一天,教會沒人聚會了,我們也乾脆補助會友出席,形成另類「主日崇拜走路工」?
這個情況有點兒類似早年軍公教的18%,當年有其美意,到了這個時代基本上已經不合宜了。
同樣地,窮困當年需要紅包,現在其實也可以重新檢討這類傳統了。
如果當事人經濟許可,他也願意表示心意,那當然沒有爭議,問題是;一旦形成傳統,變成一種默契,對於下一個弟兄姊妹就造成壓力,萬一人家包一千,我只包六百,會不會失禮?
因此,比較成熟的教會都會採取自由奉獻,並且盡量不給個人,而是奉獻給教會並取得收據,不要給會友帶來壓力。
至於要不要包給牧師?這當然見仁見智,甚至要看私交,只要不要形成紅包文化,爭議都不會太大。
最重要的是,如果當事人是慕道朋友,建議教會與牧者最好審慎處理,尤其喪事部分,一不小心,牧師就變成傳統信仰的作法「師公」(道士)了,能避就避,如果當事人執意要給,還是歸入教會整體較佳。
給錢的怎麼給?拿錢的怎麼拿?都在考驗教會整體的智慧與成熟度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